房东配合意愿低,租客的工作生活又需要居住证,两者间的矛盾就让一些人有了可乘之机。一些租房中介和所谓的“落户机构”,把办理居住证当作了一项“增值业务”。
某“落户机构”负责人表示,我们是一家专业的“落户机构”,最开始单纯做落户,后来发现很多人有办居住证的需求。这家居住证代办机构是我们从几十家里面筛出来的,合作了五年,虽然最贵,但也是最安全的。
上海市律协物业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安成律师表示,产权人如参与了骗取居住证的行为,就是一个共同违法行为。而申办流程违法的情况下,按照目前的规定,公安局可以对伪造、变造居住证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罚。
今年32岁的张南(化名),是一名室内设计师,从江西老家来上海工作12年,一直租房生活。这些年他搬过很多次家,每次办理居住证都很头疼。
某房产中介工作人员:我这边实际上是把你的名字加到这边租房子的房客的合同里面。然后他要办居住证的时候,帮你的一起办下来。正常收1500-2000元,贵的要3000元,指定小区也要收到3000元,那种要读书的收得贵一些。
但在现实操作中,在办理居住证的过程中,依旧异化出如此多的“灰色空间”。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办理居住证的流程能否进一步优化,让本该履行义务的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呢?
在上海申领居住证的门槛并不高,境内来沪人员在本市办理居住登记满半年只要有合法稳定的就业或合法稳定的住所或是在上海连续就读即可申领。
房东A:不太会给他们办,租客有可能很快就要走,只是一直挂着,万一之后有什么其他复杂的事,还要再变更就很麻烦,万一自己其他的情况下要用。
记者问:那你们当时六个人办居住登记的地址都是同一个吗? 张南回答,同一个地方,我们六个人也不认识。
比如河南姑娘青青,她2017年从上海的一所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留在上海工作。两年前为了办成居住证,青青支付给中介1500元“服务费”。没想到这笔钱竟打了水漂。 因为居住登记的地址与实际居住地址不一致,青青的申请被拒绝了。随后,中介拉黑了青青,1500元“服务费”也没有退回。
某“落户机构”负责人:有些东西我是不方便跟你讲的,我说白了,就是有一些“灰色”的东西。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即便价格不菲,生意依旧火爆,每个月平均能接到几十单,收入颇丰。
去年三月,张南在宝山区某小区租住两年后,因居住证到期,便向“二房东”提出要续签居住证。然而对方却一再表示很“为难”,张南说,“二房东”给的理由就是“大房东”很难见到的,要么就是说在外地。他说叫“大房东”出来,得有个“出场费”的,就已经直接说得这么明白了。
kqzb2233com看球直播居住证是许多离乡打拼的人在一座新的城市工作、生活的证明,也是他们获得工作居住地社会福利待遇的一种保障。对于无数“沪漂”族而言,居住证更是重要,孩子上学、落户、买车等等都需要此证。
此时,张南才意识到,“二房东”也是借其他人的房产证,给像自己一样有需求的人办理居住登记的。虽然觉得这种方式不合理,且存在风险,但在现实需求面前张南还是妥协了。张南说,本身就是房东应该帮我们去办的一件事情,而且原本是不收费的,但现在变成了一个产业链。
张南说,“二房东”那天带了六个人一起去办的,应该都是租他房子的房客。“二房东”提前告诉我们居住地址,但那个地方基本上都不是自己实际居住地,也没有去过那里。“二房东”还说,如果有电话打过来问,就说是住在那里的。那天出面的“大房东”应该是那个地址房产证上面的人。
小杰觉得这笔费用不合理,最终放弃申领居住证。而张南则付了1000元的“出场费”,请“二房东”联系“大房东”配合办理了居住证,但整个过程让张南感到十分荒谬。
张南在社交平台上搜了一下,发现同样遭遇的人还不少。有80%的人都是花钱办的居住证。和张南合租的小杰(化名),大学刚刚毕业,在提出办理居住证时,也收到了二房东“付费”的暗示。对方表示,“没有一个房东愿意配合你在网上办,办居住证他们房东很麻烦的,还要钱,要买香烟,还要请吃饭。 ”
记者调查发现,配合租客办理居住证这项房东应尽的义务,如今却变成了一门“灰色”的生意。有人在(社交)平台上一搜,甚至发现10个人有8个人都是靠花钱才办下居住证的。
张南说,我们之前住的那个地方,永远见不到“大房东”(房屋产权人),想去办居住证,“二房东”直接不给你办。后来,我又找了几次“二房东”,他就说那得看你出多少钱。
《上海市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出租人有义务督促、配合居住使用人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及时办理居住登记,公开信息也显示,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居住证。而被行政处罚的案例也不少。
上海市长宁区人大代表严嫣律师表示,实地进行出租房屋的登记和备案,甚至是办理居住登记,是有利于人口管理、安全管理、城市精细化运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以社区治理的方式来化解这些矛盾,是更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房屋租赁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上海不少出租房源都被产权人以托管的方式交给中间人或租赁公司来打理。这样一来,租客见不到“房东”,就成了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