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解放日报》报道,试点期间,闵行区绿化市容部门通过客流量监测系统和口头访问、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闵行文化公园周边有使用公园需求的人群,以及每天18时后进入公园的人群特征进行“画像”,为公园完善配套服务和延长开放的程度持续提供决策依据。
实地调研也伴随讨论进行。闵行文化公园的保安队副队长张贵强介绍说,公园拆除围墙前,延时开放到24小时开放之间,都有相关部门的人前来调研。比如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朱心军带队实地考察时,提出环公园健身绿道沿线要适当增加座椅、饮用水补充点等服务功能。
管理区的安保负责人王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保安的巡逻区域以主干道为主,无人机根据设定好的路线按区域巡逻,向安保室传回实时画面,负责监控的保安看到异常情况后,通常会通过对讲机与附近巡逻的保安联动处理。
2020年与2024年,姜炎鹏两次前往上海徐汇滨江绿地调研,观察到目前存在的城市绿地与商业建筑的共处问题。他认为,公园在发展过程中新建的建筑,特别是叠加的商业性设施,不应该是永久性的。
4月18日世纪公园的监测数据显示,新举措实施后公园新增的8小时开放时段中,进入公园的市民游客为80人次。其中,22时至23时进入的人数为58人。
在闵行文化公园,张贵强向记者介绍:“我们的负责人正在考取无人机的飞行执照,等执照下来了,我们可以使用无人机来辅助巡逻。”
这一话题在某社交媒体平台上有1.6亿浏览量。越来越多人关注、喜欢并走进公园——对城市来说,它们是钢筋水泥森林中小小的自然岛屿。
徐家汇公园建于2000年,全天候免费开放,是闹市中的一片巨大绿肺,周边居民休憩玩乐的好去处。即使是深夜,公园也不缺来客。
2023年街区融合一期项目中,世纪公园芳花园区域拆除了1100多米围墙,公园芳甸路一侧的景观与街区无界相接,自2023年12月1日开始24小时开放。街区融合二期项目中,世纪公园进一步拆除了1800余米围墙,在全天候开放测试后正式24小时开放。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在1月的大讨论上,政协委员王海滨认为,“当一个1200亩的公园打开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在这个区域中很多原来有界限的机构部门、空间、时间突然间融合了,这时就需要我们再去适应一个新的开放式的无界空间,管理边界必然会打破。”
徐家汇公园占地面积8.47公顷,相较而言,世纪公园的面积是它的16倍,也是上海最大的城市公园,这些年在逐步扩大开放程度,至今年4月18日,初试24小时开放。
姜炎鹏家住中山公园附近,这正是一个开放空间的例子。自从中山公园拆围透绿后,离他更近的不仅是公园。中山公园的全面开放,打破了社区、商圈、校园、园区的界限。中山公园码头以苏州河为航线,途经中山公园、华东政法大学、苏州河步道华政段,众多公共空间同步向市民释出的同时,也连成城市景观。
闵行文化公园保安顾耀武说,“有时,我们会发现不听劝告(继续垂钓)的游客,也会发现流浪汉,我们会先劝他们离开,”很多时候,游客仅仅是在保安面前收拾东西准备离开,待保安走开,他们又再次回到原地。保安们对此没有太多办法。
李俊杰是一名9点后到公园的发型师,他一般此时下班,下了班便会准备直播。闵行文化公园24小时开放后,他在此直播了十余天,直播间观众数从几百到几千不等,数据好的时候,一晚可以收入200元。
24小时开放试运行当日,晚上9点多,他的同事通过监控看到了有游客在六区的水域边钓鱼,李秀全收到通报后赶往湖区,劝离两位蹲在芦苇荡边的年轻人,用手机拍下两人提着箱子离开的背影,发到群里跟进情况。
“新进来的家人们点点赞,谢谢!下面一首歌曲送给大家。”两部手机、一个三脚架、一瓶矿泉水、一个麦克风、一个声卡和许多凌乱的数据线,是李俊杰在公园内简单搭建的“直播间”,常有来来回回的路人“闯入”。
夜间,在游客难以察觉的上空,园区有试运行的无人机辅助安保。世纪公园占地总面积140.3公顷,据保安李秀全估算,一位保安骑电瓶车巡逻园区一圈需要半小时。夜间一个班次有四名保安流动巡逻,但有时依旧面临人手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在启用无人机后得到缓和。
为防止游客在封闭时段闯入环湖区域,公园在环湖区域中设置了多个智能红外监控。若是有游客闯入,监控会发出声音,对游客进行告诫。同时也会调度附近巡逻的保安赶到现场,以确保游客的安全。
4月1日,闵行文化公园正式实行24小时开放。在“人民城市议事厅”上被讨论过的环湖区域,21:00后实施封闭养护,不对游客开放。
不过围栏是否完全拦得住?也需要靠游客的配合。对于夜间封闭区域,世纪公园安保负责人王岳表示:“小的围栏只是起到告知作用。”澎湃新闻记者走访发现,这部分区域不像开放区域照明完备,或对公园游客也是一种提醒。
在闵行文化公园24小时开放前,今年1月围绕这一话题,闵行区人大、闵行区政协曾牵头举办了“人民城市议事厅,基层治理大讨论”活动。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及专家学者在内的300多人参加。
他想起在国外公园遇到的流动小车,小车的后备厢摊开就可以卖咖啡,它的周边有很多可移动的椅桌,在阳光底下,有人独自阅读,有人三两聊天,喝着咖啡。“设施是为公园服务,为人群做配套的,可以引入一些小的、临时性的服务。”但对于是否引入商铺及小商业区块的问题,目前大多公园处于谨慎状态。
对于公园的未来发展,姜炎鹏认为,要做更精细化的梳理,突破传统的设计和思维模式,“比如中山公园的游乐设施,像碰碰车、旋转木马,还是七八十年代的设施。”他认为,公共空间的建设,可以纳入更多功能,例如年轻人的街舞表演场地、小孩子的滑板区域、老年人的移动茶位等。
已近深夜12点,在闵行文化公园,尽管灯光十分昏暗,保安魏勇还是隔着树林发现了一名在垂钓的游客。直到看见游客收拾东西打算离开时,魏勇才放松下来,说了一句:“谢谢配合。”这天,公园已24小时开放了近一个月。
公园入口处除了保安值守,还有五块硕大的告示牌。四块并排陈列,写的是公园文明游园公约(试行)、关于公园草坪开放计划的告示、关于实行24小时开放的通知和文明旅游告示。一块告示牌被固定在公园铁丝网上,罗列着游览公园时的14项“禁令”,包括“请勿携带宠物”“请勿使用扩音设备”等。
记者还在走访的公园夜路上发现了零星的泡沫塑料。顾耀武说,环卫工人晚上九点左右下班。若是晚上九点后产生的垃圾,得等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会清理。
徐家汇公园的保安董强还提到,“有时候有些喝酒的人躺在椅子上,这种情况我们肯定是要劝一劝的,万一晚上降温了,游客睡着后出事情怎么办?”
针对公园出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姜炎鹏认为改善过程会是渐进式的。“现在是早期刚开放的时候。对一些现象,可以有一些制度上的监督,比如罚款,或者市民自发的监督也会让违规者有压力。”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上海在册城市公园438座,其中255座全天开放,新入册的城市公园一律延长开放。至2024年4月,城市公园数量上升至477座,有335座实现24小时开放,占比70.23%。
夜班巡逻的保安姜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3:00-24:00的时候,园区里的人开始逐渐变少,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后才会有老年人陆续来晨练。”
上海正在逐步推进24小时公园的开放。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数据显示,截止至2024年4月,477座城市公园,已有335座城市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占比70.23%。
形形色色的人们涌入夜间公园,有前来直播的理发师、下班晚的互联网公司员工、到上海没多久的沪漂族……被问及24小时开放后的感受,游客们体验不尽相同,但“方便”和“放松”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
4月的一天晚上,临近凌晨1点,三个少年在长椅上并排坐着。三人都来自河南,在附近的新疆菜馆帮工。他们在此聊天玩耍有两个小时,“很放松”,一个男孩说,“明天打算还约在这里。” 两个女孩开玩笑地推着男孩,“你去聊一下你的愿望,刚刚不是扔硬币来着吗?”
譬如在世纪公园,临湖区域梦湖桥畔在晚上十点后禁止进入,由人工放置的低矮小型围栏阻隔,封闭区域主要是密林区、镜天湖与鸟岛。
顾耀武有同样的观察,由于公共厕所并没有实行24小时开放,很多夜间游客无处解手。为解决这一情况,每个保安室的窗户上都贴了告示,以提醒游客:可以借用保安室的厕所。但仍然有人将路边绿化带当做“应急”之地。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4月24日做客“2024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上海今年将再推动黄浦、浦东等9个区的30座公园成为“24小时公园”,“要尊重实际,根据公园自身特点及周边环境制定‘一园一策’后再开。”
“现下的公园管理折射出城市治理的缩影,”参与1月闵行文化公园开放大讨论的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赵欣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她认为,城市建设与每一名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市民有权利提出所需,即使改变的只是一平米、一分钟,也仍旧值得郑重相待。
而公园开放之前,是一个需求如何落地的故事:公园从拆除围墙,到延时开放,再到最后全天开放,一个个环节背后面临争议与讨论,如何消减夜间的安全风险、平衡公园延时开放与邻里生活安宁……如今的“一园一策”计划,是一次次调研与磋商的结果。
一对情侣在运动场旁的休息区域内热身。两人都在时常加班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下班后有时会一起运动散心。他们告诉澎湃新闻,这段私人时间对他们来说非常宝贵,有时十一二点他才能下班回家,会来公园里转几圈,放松一下心情。
支持方与反对方各抒己见:“公园是城市家具,如同家中家具,不能要求在规定时间段用”、“文化公园有多个场馆,遛狗的、打太极拳的、摆摊的怎么管?”、“建的时候没想过要开放,才会有那么大水域,围墙拆掉已是很大突破”……
球速体育娱乐一篇刊登在《国际环境健康研究杂志》的研究表示,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加快乐,即便是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人的状态更好。
“一般来说,晚上七八点是公园里人最多的时候。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来公园散步、跑步。9点之后,人就越来越少了,”公园保安杨建伟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