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低的网络兼职

 

门槛低的网络兼职

⚇门槛低的网络兼职⚈     

新娥在30多岁时离开家乡进城,但她如今依然视祖宅为“家”。她一向容易晕车,但回村的那天,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她兴奋无比,念叨着要给住在村里的弟弟带东西,要去看墓亭和祖厝,一点儿都没有晕车。

至于墓亭,如字面意思,是修建在墓地旁的碑亭。新娥家族的墓亭守着三座先祖的坟墓,过去有人去世,逝者的儿子就要在墓亭搭建草棚,守孝三年。

门槛低的网络兼职2012年,我还在念书,寒假陪新娥回老家,我第一次去到这个地方,一个没有诊所,没有学校、没有商业、没有年轻人的冷清地方。

祖厝的空地比村里的路高出三、四层台阶,妈妈说小时候总觉得祖厝很高,爬上去都费劲。现在回头一看,原来不过是一步可以跨上来的高度。

剧头村曾经在我眼里,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但当我想象还是年轻女孩的新娥在村里奔跑、和小伙伴们玩闹,当我想象还是小孩的妈妈在溪边洗课桌时,村庄的样子立体了起来,我不再是那个旁观的局外人。

新娥没能在村里上小学的遗憾,到我的母亲这辈弥补上了。那时村里已经有了小学,尽管我的母亲只在那所小学上了一年级,他们就搬离了村子去了市里,但那时小学一个年级就有十几位学生,因为家中孩子多,许多学生甚至要带着弟弟妹妹去上学。新娥说我的母亲看别的同学上学都带弟弟妹妹,便也背着自己的小妹去了学校。

在老一辈的观念里,“无宗祠不成族”,所以他们这一辈依然在维护和翻修这些纪念先祖的建筑。或许只要有祠堂、祖厝、墓亭存在,家族与这片土地间的连接就仍然存在。

每年正月十五,白天的游神,晚上的舞蛇灯,由村庄里100来户人中的30几户出钱轮流组织。此时,即使在外地的村民也会赶回来参加庆典。新发愈发觉得,有这层血亲关系在,宗亲们与故乡的连接也不会断。

六年后的夏天,我又去了一次村子,当时我热衷于拍照,想记录下外婆心心念念的村庄的模样。但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新娥与这片土地的连接。直到今年2月,我又一次提出想和新娥去村里,这一次,我才慢慢感受到,剧头村对于新娥而言,并非用“老家”二字就能简单概括。

那栋曾是学校的建筑,新娥依稀记起,当时划分了好多房间,有作教室用的,有作宿舍用的,还修了第二层。“有一个老师的女儿,我跟她玩得很好,就经常在这里睡觉。”

新娥带着我在村里四处穿行,和遇到的每个人打招呼、聊天,显得十分熟稔。路过一户人家门口,她告诉我这家老太太和姨婆(新娥的姐姐)是同一年的,“身体还很好,现在还能自己种菜呢”。她执意要跟人打个招呼,便在人家家门口,用我听不懂的方言和老太太聊了五分钟。

幸好村里办了夜校扫盲班,她才有机会学认字。新娥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她依然记得,当时扫盲班的第一课教的内容是学习读写“一个人”、“两个人”。

新发在城里买了房,但他一年中大多数时间还是住在村里的老屋。他觉得,村庄美丽舒适,他也希望,宗亲们都能回来安度晚年,因为村庄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归宿。

其实这些地方距离新娥的家,走路也花不了十分钟,但她还是要和朋友一起睡。我想,少女时期的新娥,一定有很多悄悄话要和小姐妹分享,才会不愿意回家。

新娥在剧头村里出生长大。那时候村里没有小学,只能走路一个多小时去镇上。当时家中条件有限,只有二哥被送去镇上的小学读书,寄宿在镇上的姑姑家。她和大哥、姐姐则留在村里帮忙家里干一些农活,捡拾柴火,便错过了去上学的机会。她说,如果刚解放时村里办小学,她兴许就能去读书了。

那时也许是村里最热闹的时期,村头的石板桥上总是坐满了人。尤其是在夏天,因为桥边有几棵树,乘凉的人就格外多。那个年代没有太多的娱乐,村人们农闲时聚在这里聊天,甚至还有人在这里说书。那时候在石板桥上抢个位子都困难,“要在旁边站着等,一有人起身,马上就会被别人坐下”。

石板桥下是一条贯穿全村的小溪,从前水量充足,村里的人甚至会在溪水里洗菜。妈妈上小学时,他们还会把课桌搬到溪边,用一种不知名的草刷洗木头课桌,再用溪水清洗。表舅说,那时他找来木板,在溪水里划着玩。碰巧被他的爷爷(我的太公)看见,上岸后免不了一顿揍。

新娥其实会干好多活。她在村里的幼儿园当老师,教小朋友唱歌、跳舞;又在公社时期给村里的食堂当过会计,“才220多人,账很好算”;后来甚至在各乡镇辗转给猪打免疫针。当时如果参与各项工作的入门考试,就有正式留用的机会。但她没上过学,一听到要考试就害怕,推脱说身体不舒服,缺考。

今年2月,当我走在这座桥上时,小溪的水量已经很少,没不过脚踝,不会游泳的鸡都能跳下去自如地行走。我站在这里,试图想象村里曾经热闹的景象,想象还是年轻女孩的新娥从桥上跑过。

村里如今有许多空置的房屋。路过一个屋子,新娥说她在其中一个房间住过,路过另一个屋子,她又说住过。村子就这么点大,我问她为什么住过这么多地方,她回答说,有一间是她在食堂当会计时的宿舍,其他的是好朋友的房间,她来找朋友玩时留宿过。

祖厝是一栋小小的建筑,建在先祖曾经的房屋之上。听闻最初的老宅修建于元朝,是“三进建筑”,一代代人都居住于此。外婆是在老宅出生和长大的,我母亲这一辈的孩子也在这里出生。

⚉(撰稿:汾阳)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网站观点和立场,如存在侵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未经本平台授权,严禁转载!
展开
支持楼主

83人支持

阅读原文阅读 4632回复 4
举报
    全部评论
    • 默认
    • 最新
    • 楼主
    • 小天使时装⚊LV9六年级
      2楼
      佟丽娅分饰两个“月神”⚋
      11-20   来自怀仁
      4回复
    • ⚌铭永LV6大学四年级
      3楼
      天狗吃月亮的场景具象化了⚍
      11-21   来自鞍山
      3回复
    • 学生潮流⚎LV2幼儿园
      4楼
      19310918不能忘不敢忘⚏
      11-21   来自抚顺
      3回复
    • 霆安吉LV9大学三年级
      5楼
      冷空气来袭!或彻底终结南方暑热⚐
      11-21   来自本溪
      8回复
    • 月胜⚑⚒LV3大学三年级
      6楼
      38岁青年法学家张祺乐逝世⚓
      11-22   来自丹东
      2回复
    • 实贸LV4大学四年级
      7楼
      广州南沙取消限购、买房送户口?⚔
      11-22   来自锦州
      回复
    你的热评
    游客
    发表评论
    最热圈子
    • #韩国第一夫人重启公开活动引不满#

      妙曼花语

      9
    • #美国否认参与黎巴嫩寻呼机爆炸事件#

      步履风华

      8
    • #江苏现龙卷风 有屋顶被掀翻#

      坚时

      9
    • #外媒:黎巴嫩爆炸寻呼机疑产自台湾

      福曼辉

      6
    热点推荐

    安装应用

    随时随地关注门槛低的网络兼职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