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汹涌流量背后,是这几位文学巨匠永远注视着现实的眼睛。我们看得见嘻嘻哈哈的“喜剧人”莫言、余华,欢乐地听他们“最佳损友”的种种段子,也看得见疲倦、沉默、悲悯的他们。有网友讲道,“一个作家能够跨越年龄的阶级去评价当代年轻人,他的精神是超前的。”诚哉斯言。
余华念念不忘的铁生,如今在网络上迎来了盛大的回响,他的《我与地坛》成为2023年年度畅销书非虚构榜榜首。年轻人的情绪、声音往往在宏大的时代声响中被稀释,然而史铁生恰如一个使者和老友。他的文字让寻常变得伟大,他对终极、存在、生命、爱不懈而永恒的探寻,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一味永远不会失效的良药。
余华曾说:“我觉得假如要用中国文学里某一本书的书名来解释《活着》写的什么,用《生死疲劳》是最好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要解释《生死疲劳》讲的是什么,那就是《活着》。”阅读彼此的作品,他们会感到“热泪盈眶”“有些嫉妒”,因才华惺惺相惜,意气相投,这段友谊从生活中延续至精神交流上,因为互联网的传播,这种古典味道的情谊也惊醒了几多习惯疏离的年轻人。
1988年,一群年轻作家聚在北师大鲁迅文学院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琢磨着也许自己的小说能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点痕迹。莫言、余华相遇在这里,他们同住一屋,一见如故,分享彼此的呼吸声和笔尖摩擦稿纸的声音。自此之后,他们的友谊延续了三十多年。
逝去的铁生用他的作品与年轻人产生情感共鸣,他的老友们则主动走下神坛,和年轻人聊聊。“晋升”为“沉稳小狗”的莫言、“潦草小狗”的余华,其清醒和幽默一以贯之,贵为文学大师,却从不好为人师。
2021年,莫言开通了公众号,表示想“和年轻人聊聊天”。此次的美文投稿,又是两位在新媒体平台上的一次有趣互动,不仅凸显了他们面对网络流行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体现了彼此在文学创作上的互相尊重与支持。
南宫28相信品牌的力量4月15日,作家莫言在公众号发布了推文《莫言:今天收到了余华的投稿》。余华表示,自己二月下旬去了三亚,写了一篇短文《山谷微风》。莫言看后称赞这篇作品为“美文”,还为其写了按语《妙哉此风》。一篇关于“风”的散文,收获10w+的阅读量,不少网友称这是最近最“心旷神怡”的热搜。
他们用对自己书中人物同样的同情和悲悯,宽容并理解着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虽然擅长写苦难,但却从来不是苦难的鼓吹者。正如余华所说,“苦难就是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炼意志不过是因为无法避开”。莫言则说,他想通过跟年轻人的交往,使自己与当下这个社会的最有朝气、最有力量、最有希望的一群人,建立一种密切的联系,他真诚地鼓励年轻人,“不被大风吹倒”。
在莫言和余华的故事里,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铁生。对网友来说,史铁生的很多事都是余华讲的。为了踢赢一场足球,他们让腿有残疾的铁生当守门员;余华签名时发现是史铁生的书,立即划掉自己的名字写上“铁生”……史铁生也在文章里回应了这份情谊:“二十一岁末尾,双腿背叛了我,我没死,全靠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