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我初到丽江古城时,在古城内嵌雪楼客栈院子的大树下,一场别开生面的第四期“对话古城——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大家谈”活动正在热烈进行。古城保护管理局、市区两级文旅局及市场监管局、相关乡镇街道及社区负责人,以及行业协会、从业者代表等齐聚一堂,围绕“引领古城民宿升级,打造古城旅拍名片”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丽江古城不仅是国家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内还分布着七个社区,背着背篓、披着“披星戴月”羊皮背披肩的当地纳西族居民的身影,亦是古城内富有生活气息的一道独特风景。
既是社区、又是景区,既要保护文化遗产,又要发展旅游经济,无疑是一项挑战。保护与发展,如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面对考验,丽江古城又会展现出怎样的智慧?近期,澎湃新闻记者走进丽江古城,试图寻找答案。
“历象眠山之西南陲,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380多年前,徐霞客到访时,曾如此描绘他所见到的丽江古城。古城内的纳西族民居多为土木结构,依山势而建、傍流水而居,瓦屋门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从远处看,与雪山冰川融为一体、相映成趣。
oopoo官网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1986年,丽江古城被国务院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无历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有一种解释说,因为丽江世袭土司姓木,如果在四周修建城墙,“木”就变成了“困”,很不吉利。这一民间传说虽然无从考证,千百年来却广为流传。我不禁好奇,没有城墙的丽江古城,还会有哪些特别之处?
东巴纸是丽江一种十分珍稀的少数民族手工纸,因主要用于书写纳西族东巴经文典籍而得名,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纸之一,被誉为人类手工造纸的“活化石”。东巴造纸技艺世代相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古城内的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馆长和秀昌,是家传第六代造纸艺人,也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除了纳西族民居等有形的物质遗产,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古城的灵魂所在,也是各地游客来到丽江的重要追寻。古城人民深知这一点,于是,在古城保护管理局和属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原住居民和民族文化以另一种志愿服务的形式,在古城继续扎根。
在丽江古城综合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所有智慧消防监测设备的状态实时可见,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将及时预警,实现火灾隐患“早发现、早消除”。古城综合指挥中心还与丽江市消防救援支队119指挥中心、大研街道办事处联网,一旦出现火情,将各司其职、同步处置。
据丽江市古城区大研街道宣传委员牛珝莹介绍,目前该街道共组织了8支社区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每天在古城内为游客带来纳西打跳表演,队员们都是能歌善舞且热衷文化传承的本地少数民族居民。“在一些传统节日或是少数民族节日,我们还会开展特色民俗活动,例如中秋节期间,组织原住居民回到古城制作纳西大月饼‘班涛’。”她说,这些活动在吸引游客互动参与的同时,也使当地的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和发扬。
“开放包容的古城从来都是多姿多彩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古城。”木丽说,五一假期即将到来,欢迎世界各地的游客到丽江走进古城,用心去感受和理解古城。
同时,5G智慧无人机的应用,也使传统的地面人工巡查监测,升级为“空地结合”的立体化、智慧化巡查监测。此外,对古城内的所有文保建筑、重点保护民居,则利用3D建模、CAD图纸的方式建档,对其外部形状、内部布置、构造、内外装饰、装修材料等进行全面记录备份,以确保需要修缮或是遇到重大自然灾害出现损毁时,按照遗产保护原则做到“修旧如旧、原貌恢复”。
走近细看则会发现,纳西族民居的建筑艺术,同样呈现出开放包容的气质,在借鉴吸收汉族、白族、藏族等多种民族建筑优点的基础上,又与丽江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本民族文化信仰充分融合。
和很多景区一样,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丽江古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原住居民进城买房、外出生活的现象。然而,丽江古城不仅仅是一个5A级景区,更是一处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面对新的变化和挑战,古城又该如何留住“乡愁”,保持自身魅力?
在古城中走访时,当地人还告诉我一个细节:每当古城内地下管道维修,需要翻开巷子的路面石板时,每一块石板都会被逐一编号,施工完成后再按照原样放回。可见,大到每一栋建筑,小到每一块石板,丽江古城的原始风貌,一直都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
在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游客不仅可以参观,还能体验上手制作,亲自见证“一张东巴纸的诞生”。和秀昌说,从2016年开馆至今,该馆一直颇受游客欢迎,前不久还接待了一批120多名来自香港地区的学生参观,“来到古城开馆,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在传承古老东巴造纸技艺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源远流长的纳西文化。”
古城的开放与包容,还体现在对待旅游经济的态度上。“丽江古城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因商而起、因商而兴,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古城内的商号就多达1200多家。”在木丽看来,发展旅游与遗产保护并不矛盾,旅游经济不仅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也有力反哺了遗产保护。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对话平台,大家可以一起携手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难点痛点问题,每一期活动我都有参加。”大研古城客栈经营者协会会长、赵公馆民宿负责人赵成说,在本次活动发言中,他提出了在民宿客栈中融入更多纳西文化元素、加强民宿客栈管家培训等建议,“这些建议我也在带头践行,我自己的民宿近期正在装修升级,设计方案中将会加入东巴象形文字等一些传统的纳西文化元素。”
由于古城内的建筑大多为土木结构,且街巷狭窄、防火间距小,倘若发生火灾将蔓延极快,因此消防安全是古城保护的重中之重。为此,古城保护管理局重金投入,在古城内一共安装了2555个用电监测设备、564个消防栓水压监测设备、30404个烟感温感设备、3127个视频监控设备、2个热成像摄像头,建成了一套完备的智慧消防系统。
纳西族民居的常见格局,有四合院、一地两院、前后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两房一拐角等,布局多样、不拘一格;此外,庭院也是其建筑艺术中的精彩一笔,纳西庭院的铺地图案,内容涉及花鸟鱼虫、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常见的有四蝠拜寿、麒麟望月、八仙过海等,蕴含着纳西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据古城保护管理局常务副局长木丽介绍,“对话古城”活动开始于2023年6月,立足“丽江古城保护与发展”主旨,每一期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对话。“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是根本命题,但其核心永远是人,古城同时还是社区和景区,不仅是古城保护管理局,包括居民、商户和游客,每一个人既是古城的保护者也是受益者。”她表示,发起这个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对话的形式集思广益、凝聚力量,共同做好古城遗产保护工作,让古城旅游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这些年,我到过不少景区,如此新颖的管理形式,不曾多见。我想,这种可贵的开放包容精神,或许就是不设城墙的丽江古城与生俱来的吧。
另外,在古城内承揽修缮业务的施工队需要经过培训,取得相关资质。在古城内的一栋重点保护民居修缮现场,屋顶原有的老瓦片卸下后,被工人整齐地码放在墙脚。施工队负责人杨新华告诉我,该施工队共有六七名工人,均是经验丰富的老木匠、泥瓦匠等。他介绍,这栋建筑主体完好,只有部分柱子和门窗损坏,损坏部分将使用从别处“淘”来的木制结构件予以替换或修补,待房屋修复完成后,墙脚的瓦片将被放回屋顶,以确保整座建筑“修旧如旧”。
可以说,特色鲜明的纳西族民居,是丽江古城最显著的风景。为了保护好这片独有的风景,古城保护管理局专门设立保护建设科,负责古城的原始风貌和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并对建筑修缮和店铺装修行为,实行社区、智慧消防、综合行政执法局、市场经营准入管理科、保护建设科等部门“联审联管”,通过事前审查、事中监管、事后验收的机制,杜绝破坏和改变古城建筑原始风貌的行为。
为了平衡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古城保护管理局还专门设立了市场经营准入管理科,并制定《丽江古城内经营项目目录清单》,对不同的业态按照扶持鼓励类、倡导鼓励类、不鼓励类、禁止类进行分类管理。也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管理带来的“吃住行游购娱”便利服务,来到古城的游客,才能悠然自得地沉浸式感受它的厚重历史和人文魅力。
“我们协会刚成立不久,我是第一次参加活动,整体氛围非常友好,古城保护管理局领导多次提醒,希望大家避免空话套话,发言内容尽量小切口以推动解决具体问题,让我感触很深。”古城区旅拍行业协会秘书长、光圈旅行摄影负责人白杨说,参加此次活动颇有收获,在现场他还提出,建议旅拍行业在提供民族写真拍摄服务时,多向游客推介当地的纳西族服饰。
和秀昌介绍,东巴纸可保存千年不腐,纸张原材料为当地特有野生药材荛花的树皮,这种植物通常生长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山坡灌木丛,东巴纸抗虫抗蛀的特性则来自于荛花树皮自带的轻微毒性,因此原材料采集起来殊为不易,且稍有不慎就会全身红肿。荛花树皮采集回来后,还需要经过晒料、浸泡、漂洗、打浆、抄纸、晒纸、砑纸等数十道工序,整个造纸流程需要耗时将近一个月。
“丽江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断丰富和提升古城文化内涵,尤其是保护好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木丽介绍,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和资金扶持,目前丽江古城已打造推出以手道丽江民间手工艺术馆等为代表的30座文化院落,“我们还进一步完善了文化院落的考核和奖励机制,引导文化院落面向市场增强自身造血功能,鼓励一些文化院落适当推出受游客欢迎的传统式、沉浸式项目,做到‘既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