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的时候,转正的都是硕士研究生。”“现在参加实习,周边都是海归或者985硕士。”实习阶段的经历让小张和小丁意识到深造的必要,在她们眼里,硕士学历是一个必要条件,是“不二选择”,意味着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长远的未来规划。
接受采访时,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也谈到两类求职者的区别。从人社工作开展的角度,周国良表示,本地求职者因为家在上海,在就业选择方面会受到家庭的影响,要为他们提供稳定的职业规划;而外地求职者面临的问题是较高的生活成本,要做的是降低他们来到上海的门槛和成本。
当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现场采访了十余位在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有“211”大学学生,也有二本院校学生,而“8k-10k”是一个相对普遍的大家对于应届生薪资的期待。
针对毕业生求职,上海市就业促进中心主任周国良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选择行业比选择企业更重要。”他将之形容为“水涨船高”,毕业生不必一开始就想拿很高的年薪,而要看到企业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城市的发展。
“很多人说要找稳定的工作,那么你喜欢吗?”翟鸣的发问,源自在业内多年的观察。“如果不喜欢,不论工资多少,可能都不是稳定就业。”她认为,大二大三学生就要开始考虑自己的专业是否喜欢,是否需要辅修另外的方向或是找想从事的行业的实习积累工作能力。
相比之下,一些上海本地的毕业生则对薪资没有看得太重。今年本科大四学软件工程的小李更看重企业本身,薪资“没有太大关系”。将法学作为自己第二学位的小黄同样家在上海,希望自己能在法律的道路上发展,对于众人调侃的律所前三年“自备干粮”也欣然接受。“比起薪资,对岗位的专业性更在意。”她说。
“现实没有那么丰满。”一位求职学生对记者说。对于家在外地的毕业生来说,账并不难算。到手七八千块钱,交完房租,算上饮食,剩下的也就不多了。也有人说:“由于学校和专业的原因,工作可能不算难找,但是待遇不够,很多外地的同学也就没有选择留在上海。”
带着期望,他们清空了带到招聘会上的几十份简历,加了不少hr的微信。“希望不会聊着聊着找不见人了。”他们中间的一位求职者说。
在这场招聘会上徘徊的年轻人,他们求职的纠结和迷茫或许还将继续。有人正堪堪起步,也有人从秋招开始海投了500份简历仍未落定。不少人都遭遇过简历投递回音寥寥,于是线下招聘会成了绝佳的选择,“至少能面对面聊得上”。
小倪是今年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研三毕业生,她坦言自己不太考虑找专业对口的工作。“高考选专业是家人帮着选的,后来考研也只想着怎么比较好考。到了真的要找工作的时候,发现没有想象得那么容易。”小倪做过本专业的实习,觉得并不太适合自己,求职的时候把目光投向其他行业。
小张手里拿着海外院校的offer,小丁则正在准备考研的复试。对她们来说,参加招聘会是一个了解就业市场现状的机会。“可以看看自己想去什么行业,帮助自己在读研的时候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小丁说。
对薪资有所期待的毕业生大多表示,相较于收入待遇,“内卷”和“加班”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接受。“工资高一点,加班在我接受范围之内就好。”“可以卷,只要薪资和努力成正比就可以。”
法学的第二学位把所有课程压缩至两年内完成,小黄的课余时间也不充裕。考研、法考的准备更让她难以积累实习经历,加上今年的法考还未全部完成,她在就业市场上也有些为难。
考研初试成绩刚刚公布不久,来到招聘会上的应届生们有的才经历了失利,有的还处于复试备战期间。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就业并非是唯一选择。考研或者留学,本科学业最后的时间段里,不同的道路各自通往未知的远方。
大四学生小邓考研失利后,决定先尝试就业,也对比一下工作和学习的不同状态,如果之后觉得工作不合适再考虑考研。但也是由于准备考研,小邓错过了此前的秋招,今天才是正式开始求职的第一步。带着二十多份简历,她还是觉得有些紧张,“五险一金、三方协议这些都不太了解,面试也有点社恐,缺乏经验”。
国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运营总监翟鸣告诉记者:“很多同学选专业的时候没有想过未来的发展,职业生涯没有和自己的兴趣联系起来,对于要找的工作也没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鲍鱼tv官网3月9日,上海举办了一场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的招聘会,汇集千余家企业,2.3万个岗位,也是目前“乐业上海优+”系列招聘计划中规模最大的一场。
攻读软件工程专业的小李则目标明确,希望找一份软件开发相关,且能发挥自己日语特长的工作。或许是日企,或许是其他方面可以运用,小李在招聘会上看到了能满足要求的心仪企业,建立了不错的交流。
招聘会上可以看到,很多企业已经放出了面向2025届毕业生的岗位。企业不断往前赶,也提醒着高校学生要更早地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人山人海之中,一张张青涩的面孔,一沓沓厚厚的简历,坚定或彷徨的眼神,想为自己在这座城市的未来之路找到下一块安稳的落脚石。求职、深造、薪酬、加班……在又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上,这届毕业生面临着什么?又在纠结什么?
薪资之外,“加班”是大家最关心的另一方面。经历了一个月加班三四十个小时的车企实习,有人直呼“工资可以少一点,但是不想再加班了”,也有毕业生虽然盼着“少一点加班,少一点开会”,又马上表示应届生在这方面没有“议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