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城市的街镇普遍设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升级为社区医院)。但长期以来它仿佛处在一个“平行时空”:一面是满足中老年人大量的配药及慢病管理需求,一面是年轻人对它概念模糊。社区夜门诊的铺设,会带来什么变化?
莘庄镇是上海的西南门户、九大城市副中心之一,购物中心和居民区纵横交错。8月的一个周一,天色近晚,空气中热烘烘的气流开始消散,莘谭路上人来人往,吃过晚饭的居民出门散步,63岁的老华慢悠悠地走到莘谭社区卫生服务站。
马应忠写到,其在调研中了解到,新虹街道地处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域,辖区居民以“上班族”居多,为精准对接这一人群需求,便增设了从业人员健康证办理服务。
和经常去社区医院的老年人相比,年轻人似乎处在另一个“平行时空”。他们较少去医院,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索性在互联网平台买点药送到家。一些年轻人更偏爱大型综合医院,“一次到位”。
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渊敏称,2023年6月启动晚门诊后,一开始人不多,每晚只有八九个人,到了2024年就诊人次明显提升,单日最高可达83人次。晚门诊的服务人群,60岁以上人群占比约60%,18岁至60岁人群约占38%,还有约2%是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
2023年5月起,包括闵行区在内,上海多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据辖区居民需求和资源供给能力,开始延长门诊服务时间。目前,上海闵行、嘉定、宝山已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门诊”全覆盖。
2023年10月,上海闵行启动2.0版夜门诊,14家社区结合自身能力和居民需求,在全科服务之外,分别打造不同的特色门诊。例如,颛桥社区探索儿科服务,华漕社区开展儿童视力防治等。
闵行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19年,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全覆盖开展“晚上延一延”。2023年5月,闵行区先在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夜门诊服务至晚上9点,同年6月全区14家社区医院实现夜门诊全覆盖。
33岁的沈女士,是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熟人”。她就在浦江镇工作,几年前配药来过这里,加上家庭医生的微信,了解到有不少服务项目,比如耳穴、针灸、拔罐等。
2024年8月至10月,澎湃新闻记者多次在虹桥商务区走访,这里商务楼宇集中、餐厅量大面广,随处可见500强企业的中国总部、华东总部,同时也生活工作着大量外卖小哥、公共场所服务人员、厨师、咖啡师等人群——他们有一个共同需求,每年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方可上岗工作。
“如果居民自己挂号,很可能预约慢、挂号慢、就诊慢,甚至挂不上心仪的专家号。我们可以通过市转诊平台,帮居民优先挂号。”刘帅说,专病医师会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家长的选择和需求,有针对性地将患儿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等三甲医院。
莘谭社区卫生服务站,进门就是挂号收费和药房的窗口。晚上人多时偶尔会排起队,几乎都是中老年人。队伍中一名二三十岁的青年男子很显眼。记者看到,他从一楼的西医全科诊室出来,缴费后排队等候拿药。小伙子戴着眼镜,背黑色双肩包。
五六年前老华查出高血压,这几年每天服药,血压控制得不错,但经常要配药。他住在莘松一村,走到莘谭社区卫生站只要5分钟。虽然距离近,两年前的夏天老华因为出门配药中暑,在家躺了好几天。从那以后,老华就有点后怕,只要天气热,他就得等孩子有空再帮他配药。
和莘庄比起来,闵行区最南端的浦江镇位置遥远,往返一趟市区要两三小时。天色暗下来,马路上行人渐少,沿着江文路,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楼的灯光愈发明亮。
138元,十几分钟,检查都做完了。医生为高聚做了内科检查、抽血化验、胸部X线透视等,以排除他没有皮肤病、传染病等疾病。如无意外,一周后高聚在手机“随申办”上就能查到新健康证,打印出来交给雇主。
老华配完药,莘松四村的康阿姨走进来。她去年刚退休,近期频繁头晕,去三级医院做了核磁共振,诊断出双侧脑动脉缺血,颈椎、腰椎突出,“开了一大堆药”。她说相对社区医院,大医院排队长一些,她就到莘谭社区卫生站做针灸、艾灸、拔罐等康复理疗,经常晚上过来。
记者从闵行区卫健委了解到,根据近一年多来的统计数据,社区夜门诊就医需求大多聚焦于慢病配药和中医药服务,中老年人居多,涉及的健康问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呼吸道疾病、脑卒中、高脂血症、骨关节炎等。2023年5月至2024年7月,闵行社区夜门诊就诊总人次10.95万,其中2024年1月至7月就诊总人次达6.29万。
根据这家社区医院统计,2023年10月社区近视防控门诊启动来,同年12月根据家长需求在每周五晚上增开近视防控夜门诊,截至2024年8月,已完成1300多人次近视防控检查,其中夜门诊约400人次,基本满足了辖区家长和儿童需求。
这天晚上,她一套针灸和拔罐做完,又进行了理疗。像这样的治疗她已在这做了十几次,“在社区医院看病就跟VIP一样,人不多,医生有耐心。”在康阿姨看来,“社区医院吧,就是老年人社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莘谭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楼的全科医生胡月告诉记者,下午5点到7点是夜门诊的高峰时段,很多人刚下班,除了老人配药、中医理疗,呼吸道、消化道疾病患者也不少,偶尔也有年轻人和中小学生。当天下午5点至6点,一小时她接诊了12名患者,其中有一名年轻人。
“好像稍微一上年纪,浑身哪里都容易不舒服。”李女士“奔四”的年纪,最近犯了肩膀疼,听别人说社区有夜门诊,今年十月上旬,她第一次来到这里,第一次做针灸理疗,“没想到效果很好”。
在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家在上海”特别策划,记录这座城市正在发生的故事。本篇走近为居民留灯的“夜门诊”。
近两年来,上海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总人亦出现了明显的增长:2022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总人次达5653.27万人次,而在2023年,上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总人次达7271.92万人次,短短一年间增长了近2000万人次。
这天,沈女士因为肩颈疼痛,下班后过来治疗。“你可能想象不到,这些项目我都来尝试体验过,既当作治疗,也有好奇心的驱使。”在她看来,按摩等部分理疗能够放松身心。做一次针灸加拔罐大约四十分钟,费用五六十元,全进医保。沈女士说,外面按摩她也试过,一次两百元左右,效果并没有更好。
kk体育平台 是奔赴未来的青年遇见理想热土,是漫步夕阳的老者背靠“家味儿”社区,是老城厢的老邻居一同搬入新居,是万家灯火中每一个普通而又特别的一天。
厨师很辛苦,高聚说,夏天最难熬。2024年是上海最热的一个夏天,也是高聚“最痛苦”的一个夏天。“你想想,站在外面都热,别说站在厨房了。油锅、水锅都在抬高温度,那种感觉只有厨子知道。”高聚虽然在“吐槽”,笑声却很爽朗。
华漕镇有十几所中小学、幼儿园,每年社区医生定期下到学校为学生筛查视力,如发现有视力不良风险学生,会按近视防控流程开具复诊单,建议转诊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在原先的学生视力筛查工作中,不少家长反馈孩子被筛查出近视后,在复诊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频繁奔波于各大医院眼病专科,不仅耗时费力,号源也得不到保障。最后不了了之,耽误孩子。
”从数据上看,他们更喜欢成群结队来,一个晚上有时二三十人办证,有时只有零星几个,”张渊敏说,周二、周四增开从业人员体检晚门诊后,确实解决了不少人的需求。
社区夜门诊,核心目标则是解决社区居民晚间在家门口就医需求,本质上是门诊,和急诊不同。二三级医院急诊24小时开放,急诊是处理急症的地方,很多非急病是不看也没法看的,这条通道要留给最需要的人。
以社区医院开展的家庭医生服务为例,2023年4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闻大翔曾对媒体介绍,目前全市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在37%左右,签约人群结构上仍有差异,65岁以上老人签约率近90%,许多上班族、年轻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仍缺乏全面了解。
在记者的走访中,一日傍晚7时,一口河南普通话的高聚走进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聚是洛阳人,他说以前自己干小饭店,后来经营不善关门了,2023年来上海打工。他先在虹桥商务区一家企业食堂当主厨,2024年跳槽到附近一家社区食堂,还是主厨。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均在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努力把患者留在基层,推动分级诊疗落地见效。2023年10月,上海市卫健委按照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文,制定了《上海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明确了专家号源下沉、上级医院医生下沉、强化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联系、做好社区卫生延时服务的等具体要求。
“我们看到办健康证的人群很多,他们白天忙,有时会错过门诊时间,根据前期排摸,去年10月我们增设了从业人员体检的晚门诊,很受欢迎。”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渊敏说,新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原本每个工作日下午办理健康证的基础上,从2023年10月开始,在周二、周四晚上增加了从业人员体检的晚门诊。
其二,社区医院通过转诊平台,将真性近视、近视进展速度快、风险大的儿童直接转诊至上级。在上海,全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已上线“市级分级诊疗平台”,通过这一平台,社区能为居民预约到36家市级医院和116家区属医院的门诊号源。
傍晚6时许,进出莘谭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居民很多,大部分是中老年人,他们免费挂号(挂号费进医保),去诊室咨询熟识的医生,然后到药房拿药,轻车熟路。这些就诊人群中,不少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随访用药。
同年8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提出“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具体为,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至3小时,或酌情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方便社区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配药、健康咨询等服务。
提出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不久后,2023年9月,国家卫健委把一场新闻发布会设在最基层的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会上,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诸宏明在回答记者关于“各地落实情况”的提问时,点名了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一是深圳。
莘谭社区卫生站附近有莘松一村、二村等社区,老年居民多。记者看到,晚上一楼的西医全科、药房,二楼的中医科都在运转,居民几乎没有间断。但诊室外不用久候,通常10分钟内就能轮到。每天,这里的夜门诊中医科服务十余人次,西医全科二十多人次。
这项探索有两个好处。其一,社区医院通过检查学生的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和眼底等,将视力不良儿童分为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假性近视孩子可留在社区定期观察和复诊,社区有能力提供服务,这对家长和孩子带来便利。
“如何把‘晚门诊’延时服务这件好事办得更好,有效满足不同群体的就医需求?”闵行区卫健党工委委员、副主任马应忠在自己的调研手记中,复盘了晚门诊“拓展功能”的一次特别尝试。
另一位妈妈带着读二年级的儿子过来。她说,9月开学后学校组织做了一次视力筛查,她收到短信,提示孩子有近视风险,需要复查。“去年说要去一家私立医院复查,我们没去,今年短信上说这边(社区医院)也能查,我家就在旁边,就抽空带孩子来检查看看。”
“唯一的一名年轻人是个30岁男性,主诉便秘,专门下班后来配药的,开了几盒开塞露。”胡月说。根据她的观察,自从夜门诊开设后,晚上配药的“上班族”有所增加。
为此,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了一个以“筛-转-服”一体化管理的近视防控门诊。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帅说,医院下了很大决心,让两名眼科医生脱产进入上级医院视光门诊进修半年。2023年10月起,华漕社区近视防控MDT(多学科)门诊正式启动,社区医生在学校初筛后,孩子近视可以先就近转至社区医院复诊,然后再分流。
记者在莘谭社区卫生服务站附近随机采访了六七名青年人,均称没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经历。“90后”程先生是莘庄当地居民,从国外留学回沪不久。他 “脑子里完全没有(社区医院)这个概念”,小时候家长带他去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长大后常去闵行区中心医院,都是三级医院,他对社区医院“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不知道能看什么病”。
上海是最早探索社区夜门诊的城市之一,闵行区已实现社区夜门诊(该区亦称“晚门诊”)全覆盖。闵行区位于上海地理版图中心,辖区既有浦西又有浦东。根据七普数据,闵行区常住人口约265万,在全市16个区中仅次于浦东新区,这里既有高楼林立,也有城乡融合,有人称之为“郊区里的市区、市区里的郊区”。汇聚了“多重上海”的闵行,成为了观察超大城市生活的典型样本。
2023年7月,人民网的一篇评论文章提出,夜间门诊的开设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导向,是对医院医疗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一举多得。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夜间门诊涉及医院工作安排的整体调整、医护人员工作时间的延长、医疗机构运营成本的增加。
“日积月累的老毛病,最严重的时候走路要头晕的。”老张说,颈椎疼痛让他晚上睡不好,几年前,他开始在社区医院尝试理疗。老张害怕针灸,医生就为他做中医定向透药,刺激局部的穴位,促进血液循环,颈部疼痛、僵硬、头晕等症状得到了缓解。
走访中,许多医生告诉记者,对医生个人来说,夜门诊增加了工作量,但还在可承受范围,医院也有相应的津贴补助。莘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科长王啸曦负责“莘夜诊”中医科排班职责,他表示,医生压力倒还好,虽然确实会牺牲部分下班时间,但医生这份职业也是讲奉献精神的。另外,夜门诊有专门绩效,月底工作量会单独列出来。
应该说,夜门诊并非新事。2020年澎湃新闻曾关注报道上海各级医疗机构延时门诊、周末门诊。近年来,寒暑假或季节性就医高峰期,夜门诊也时常见诸报端。不过,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系统性地开展夜门诊,是2023年才开始的。
夜门诊晚门诊服务也增加了医患间的信任。莘谭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中医科医生陆勤说,老居民对社区医院很依赖。有一位患有冠心病的阿姨,2023年从莘庄搬家去马桥镇后,还常常坐着公交车回到莘庄配药。“她只认熟悉的医生,这里让她感到亲切,更放心。”有时阿姨赶不上白天的门诊,夜门诊就能帮她。陆勤说,这样的居民不止一位,这种彼此间的信任,让她感受到了职业荣誉感。
在这个“平行时空”里,更多的中青年已开始感受到便利。在工作繁忙的城市,“上班族”往往面对着没办法请假、没时间看病的困境。社区夜门的诊开设,让他们多了一种选择。
闵行区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闵行区14家社区夜门诊全覆盖运行几个月后,卫生健康部门做了一次调研,了解到居民反响不错,解决了便利性问题。但同时,一些居民提出建议,希望获得更有针对性、多元化的健康服务。
2024年8月至10月,澎湃新闻记者持续走访上海闵行区莘庄镇、颛桥镇、新虹街道、华漕镇、浦江镇等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往返主城与市郊之间,探究社区夜门诊与居民的互动、特色乃至运营挑战。
2023年8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其中要求“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地纷纷开设社区“夜门诊”,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夜间就医。
不过,从社区医院角度来看,运营成本是不能忽视的。“假如只看经济效益,一晚上三五十个病人,夜门诊对医院来说肯定是亏本的。”一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伸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晚上医院至少要配置一名医生、一名挂号收费员、一名药房人员,结合实际,可能还有专科医生、检验科人员等;此外,医院的安保、水电等运维费用也随着运营时间延长而增加。
10月11日晚上7点多,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有不少家长和学生。“他们这一代(孩子)喜欢玩手机,管不住的。”陈女士带着读四年级的双胞胎儿子前来,她说最近半年一直在社区复诊、矫正,所幸孩子的近视没有再发展。
一些动态调整和探索仍在进行。随着上海天气转冷,近期浦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夜门诊在保留西医全科夜门诊基础上,10月21日起中医科夜门诊暂停。“根据季节调整,天气凉了中医科病人就少了。”该院相关负责人说。而在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着11月后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就会增加夜门诊人手,特别是儿科、检验科等人员。
诸宏明说,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工作日的11点半至下午1点半提供午间门诊,实现“中午连一连”;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工作日晚间门诊服务,实现了“晚间延一延”。广东省深圳市要求至少200家社康机构开放门诊延时服务(也就是夜诊)至晚上9点。目前已有800多家社康机构开放夜诊服务,平均延时服务2小时,夜诊服务占社康总诊疗人次的近20%。
10月11日,周五晚上7点多,上海华漕镇的夜生活开始了,纪翟路两侧灯火闪烁,小餐馆里充满烟火气。这是是闵行区最北部的人口大镇,2023年数据显示,华漕镇实有人口达18.6万人,其中来沪人员占比近70%。成人多,孩子也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需求凸显。
对此,多名社区医院负责人均向记者表示,对公立医院而言,经济效益永远是其次的,医院最看重的是公益性,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夜门诊的非常有意义。”其中一位负责人说。
现在老华的顾虑已经打消了。2023年6月起,上海闵行14个街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开启夜门诊(该区亦称“晚门诊”),有的开在中心本部,有的开在中心下设的服务站,周一至周五开诊至晚上9点。老华吃过晚饭,常常散步到夜门诊开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