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最高法律规范。我国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道跨越70载,有力推动和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发展。
“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引领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采取“打包”修法、作出决定等方式,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法律保障;制定监察法,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修订国务院组织法,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多地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广泛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倾听基层声音……一项项更丰富、更接地气的民主实践,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点与优势,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最终受益者。
2023年3月10日,人民大会堂大礼堂。全票当选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面向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庄严宣誓。这样庄严神圣的场景,深深印刻在亿万人民心头。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继续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牢牢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掌握在人民手中。”
从深入基层立法联系点与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到亲手投下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庄严一票,再到全国人代会上同代表们共商国是……习近平总书记既擘画蓝图又亲力亲为,以上率下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引领新时代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宪法,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内容,调整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通过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遵循。
今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显示,全国人大代表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提出的8314件建议、闭会期间提出的130件建议,交由承办单位办理并答复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占75%。
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质量高,立法形式不断丰富,既注重“大块头”,也注重“小快灵”,成为新时代立法的鲜明特点。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法律规范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制定监察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国歌法,修改国旗法等宪法相关法;落实宪法规定的授勋、特赦等制度;设立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以立法形式设立国家宪法日;制定香港国安法,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立法机关健全立法征求意见机制,对立法涉及的重大利益调整事项加强论证咨询,稳步推进立法协商,通过座谈、听证、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扩大群众对立法的有序参与。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部署“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对新时代推进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全国人大常委会议事规则等基础性法律,是新时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重要标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法治之力护航改革向纵深推进,有力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79年7月1日,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一口气通过七部法律。
2021年10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以“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为名的会议,在党的历史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历史上都是第一次。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带来了他在农村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思考与实践。
目前,全国设立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等20多万个,基本覆盖乡镇街道,许多地方还建到了社区村组,着力打通代表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把党的主张和人民的意志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决定重大事项、保障国家发展……人民代表大会肩负重任、使命光荣,“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
光阴荏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阔步向前。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出重要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宪法赋予人大的监督权,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要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有基层一线的同志当人大代表,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优势。”2017年全国人代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同代表交流时道出了人民民主的真谛。
2023年3月,立法法修改,将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写入法律。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全国各地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7300多个。
党中央高度重视这部法律的修改,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相关汇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为做好修法工作、人大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党中央印发《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提出明确要求……科学指引、深远谋划,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迈上新的高度。
2023年10月22日上午,一场特殊的“考试”在人民大会堂进行,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一府两院”同一主题的三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之治”成色更足、效能更高。
斗转星移,沧桑变幻。“五四宪法”的制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法律基石。现行“八二宪法”与其实现“精神对接”,不断与时俱进,已历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审议修改。
助推“中国之治”迈入新境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坚定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这次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10亿多选民一人一票,以直接选举方式产生了262万多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目前我国五级人大代表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的90%以上。
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选举全过程监督,坚决查处选举中的不正之风,确保选举工作风清气正,确保选举结果人民满意。
“解放前,哪有我们穷人说话的份儿。共产党让我们百姓真正当家成了主人。”已经参加过十多次人大换届选举投票的百岁老人李朝兰投票后感慨万分。
2021年起,樟树市推出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打造“樟帮中医药一条街”,就是2023年200多名樟树市人大代表投票确定的重大民生实事项目。
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日益发展完善,结出累累硕果。新时代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新时代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坚实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从民法通则到合同法,从公司法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一批经济领域立法撑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四梁八柱”;制定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成为人类法治史上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增强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法律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统一权威。”
70年春华秋实,70年砥砺奋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10次审议,10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3次组织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针对意见反映集中、争议较大的问题专门召开座谈会……民法典编纂历时5年,成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开门立法、民主立法的生动写照。
从陕甘宁边区的“豆选”,到建立“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从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到1.5亿人参加“五四宪法”起草过程中的“大讨论”……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和践行的重要理念。
2019年11月2日,正在上海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同正在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的社区居民代表亲切交流,明确指出:“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对吴惠芳说。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必将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更加成熟完善的根本政治制度保障。
首次开展对“两高”专项工作报告的专题询问;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委有关专项工作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国务院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综合报告、首次听取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备案审查工作报告;护航美丽中国,先后检查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实施情况……
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人大会议时间、程序和内容不断优化;合宪性审查和备案审查工作不断加强;基层人大工作有效破解“运行难”“履职难”“活动难”……
这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系统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明确提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原则和主要工作,标志着我们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聚焦“国之大者”,回应“急难愁盼”。近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增强实效,完善监督机制,丰富和探索监督方式,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推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代表工作委员会,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实现联系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全覆盖;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加常委会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常委会领导同志面对面听取代表意见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发展指明方向。
为了编纂好这部充分反映人民意愿的新时代法典,习近平总书记三次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就民法典编纂工作所作的请示汇报,对民法典编纂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廓清思想认识,宣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指出“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决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国家立法的足迹,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4年8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制定法律81件,修改法律258件次,作出法律解释10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2件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和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讨论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切实把规划纲要制定好,为更好实施规划纲要奠定坚实基础。
1954年9月15日,中南海怀仁堂,千余名全国人大代表,带着6亿多中国人民的期盼步入会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3月11日,大会表决通过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这份规划纲要擘画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纲领。
指导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更好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
太阳城视频在线观看70年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初生的新中国生根发芽,成为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整体功效充分彰显,在实践中显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