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建议,在近郊的社区适老化改造中,要注重引导招商老年人友好型的业态,注重适老化的无障碍配套设施,为老年群体消费、出行提供便利。
今年暑期,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系、智能传播系59名师生来到浙江丽水开展“知县”新闻采风活动。本次活动涉及16个新闻选题,涵盖丽水乡村振兴、红色文化、物质遗产、旅游康养等多个领域。采风期间,师生团队上茶山、进村居、访工厂、探古堰,以扎实沉稳的脚步丈量乡土,以朴实浅近的文风书写时代,深入探访丽水作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实践,也深刻感受到丽水紧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动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新丽水的重要成果。
这份刊发于上海市委机关报上的“人民建议”出自华东政法大学“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大学生暑期实践小组成员邵笑、王蓉蓉、刘晨天三位同学之手。他们在近期系统调研并观察了松江区部分老旧小区改造与建设进程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上述建议,以此作为他们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果。
文章还建议,也可以考虑在每个社区的辐射范围内设立新鲜果蔬以及肉类售卖点,打造15分钟生鲜购物圈。产品由大型商超等供货以保证质量,社区内可安排志愿者进行管理,或者采用社区团购的方式,在每个楼道设立负责人进行采购,保证行动不便的老人能获得新鲜蔬菜与其他食物。还可以尝试通过邻里互助的形式,进行集中采购与分销,解决老年人步行买菜难、获得新鲜蔬菜难的问题。
“通过对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的探寻与采访,让我学会用传播视角看待世界遗产,这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选题。”新闻传播系2022级本科生赵熙楠采风回来感慨道,“我们没有停留在表面的采访和拍摄,还深入采访了当地的村干部和文保部门,了解了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现状和重要意义,这将成为我大学期间特别难忘的专业学习经历。”
这也是今年“记录中国”团队暑期社会实践的最后一站。此前,“记录中国”团队已经深入走访了甘肃天水、福建泉州、河南开封、河南南阳、黑龙江哈尔滨等多个“网红城市”,深度解读这些城市的“流量密码”。
华政“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队伍”小组在积极老龄化理论的启发下,围绕民生议题开展调研。调研地点选择了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具体包括徐汇区、长宁区、杨浦区等。在华政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新老师的指导下,调研小组进入公园广场、社区食堂等老年人较多的公共空间进行随机调研,同时也通过联系居委会开展定点入户访谈。小组共访谈调研200余位老年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老漂族”(即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离乡背井,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
调研访谈的议题极为具体。在与各媒体负责人的访谈和交流中,这支团队集中研究了以下几个关键议题:第一,新媒体时代的审核机制:“三审三校”制度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调整与优化,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合规性。第二,融媒体平台的创新转型:分析融媒体平台在技术革新、内容创意和运营策略上如何实现转型,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求。第三,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人工智能+”平台在内容生产、分发以及与用户互动中的应用,探索其在媒体创新中的潜力和实践。这些问题对于还身处学校“书斋”中的学生来说,一次真正的“新闻实务”课。
今年暑期,华政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联合举办“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专题暑期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活动,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在行走中感悟中国式现代化,在访谈中探寻改革的举措,实现实践育人与服务社会的统一。
在调研访谈过程中,小组成员深入了解到上海老年人真实的生活现状以及他们的生活困境。调研发现老年人普遍存在身心健康问题,数字素养不高也使得他们无法适应快节奏的大城市生活。其中“老漂族”还额外存在融入社会困难、医疗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等问题。为了探寻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具体建议,调研团队也面对面访谈了松江区九里亭街道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工作者,系统了解了一些适老化改造项目、老漂族关怀政策等,并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建议,最终撰写完成调研报告。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是上海市高校市级重点建设课程《媒介融合概论》产教融合项目的一部分,调研的核心目的在于揭示人工智能时代媒体行业的转型和创新之路。
调研结果表明,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主流媒体正致力于发展一个高度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全媒体生态系统,这不仅展现了通过信息数据集成来创新城市治理的积极尝试,但也同时面临技术壁垒、专业人才缺乏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挑战。在调研报告中,团队建议,为应对这些挑战,媒体机构需采取多方面措施,包括加强技术创新与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策略、深化组织结构改革,以及探索跨界融合新模式,以确保能够持续推动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满足新时代的要求。
亚投彩票首页走出书斋,走向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成为各高校共同的选择。今年暑期,国内多个高校纷纷创新形式,或与专业媒体合作,或由老师指导学生等形式,开展了主题多样、成果呈现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参与的学生们得到充分的锻炼,为未来职场生涯助力。
在景宁,世代相传的畲族彩带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工艺品,被誉为“活着”的畲族文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畲族彩带技艺,当地政府大力开展非遗传承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通过彩带名师的现场教学,让更多年轻人也爱上这门古老的工艺。新闻传播系2022级本科生李松芮现场体验了畲族彩带传承人钟银英老师的课程,看着钟老师巧手翻飞,一个个象征着美好祝愿的符号就被编织进彩带里,成为一个民族延续千年的祈福寄托,我深深感受到了彩带的文化特色。如今,钟银英老师在当地的工人文化宫和民族学校都开办了畲族非遗彩带传承班,带领孩子们一起感受这份畲族特色手工艺的魅力。由非遗传承人们打板制作的彩带,也走出了丽水,被用于各类服饰售往世界各地。
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此次调研不仅丰富了他们平时所学的课堂知识,而且加深了对融媒体平台发展的理解。他们计划以此次调研为起点,继续深化媒介融合领域的研究工作。
在系副主任徐敏副教授带领下,一支由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调研团队深入长三角区域,探访调研了江苏省无锡报业集团旗下的《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以及江阴县级融媒体中心等主流媒体机构。
“他们在开发的同时,也特别注重保护生态。”这是智能传播系2022级本科生毕悦颜在采访中最大的体会,“这几天,我们一直在高山茶园穿梭,深切了解到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乡村振兴之间的密切联系,我们要以自己的专业所长传播好丽水的生态品牌。”
来自土耳其的留学生艾丽菲第一次走出上海,来到中国农村,“这里的人们都很热情,我还品味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民俗文化,我已经将采访经历制作成短视频传播出去,获得了很多土耳其朋友的点赞和转发。”
值得关注的是,“记录中国”项目九年来主题的设定恰是这九年中国变迁的一个缩影。从精准扶贫到高考恢复40周年、西南联大80周年,从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到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探访大国工程,从故乡家乡之变到小城小镇故事,从疫情背景下的中国之治与人民之信,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城市图景”,都是“记录中国”项目关注的主题。今年“记录中国”再续去年的主题,以变“流量城市”为“留量城市”为题,聚焦中国城市的进击之路。
从2016年出发到今年,澎湃新闻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创立的“记录中国”专业报道品牌实践项目已经走过了九年的风风雨雨,成为主流媒体携手名校社会实践的知名IP。九年来,“记录中国”项目以“中国”为题,以“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为宗旨,关注着中国正在发生的真实变化,也感知着国家发展的强劲脉搏和深层动力。
九年来,“记录中国”项目坚持“好学力行”的理念,亲身探访祖国的内陆边疆,走入田间地头,坚持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出品了多篇饱含真知灼见的新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