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迎面而来。人民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陈家兴认为:“时代飞速嬗变,舆论格局深刻调整,传播方式持续变化,给主流媒体带来全新的挑战。”青海日报社副社长莫自才坦言:“内容生产有待丰富、专业队伍亟待加强、理论传播研究不够、宣传平台联动不足。”
不管舆论格局如何演变,真实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没有变,清新明快的文风追求也没有变。对此,与会嘉宾广泛认同。
改革创新是系统性的。网上网下的机制怎么融通,“报、刊、网、端、微、屏、号”如何打通,“策、采、编、发”怎样优化,等等,都成为融合发展的实践课题。
朔日科技智慧教学云平台登录入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今天,如何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怎样壮大主流叙事、唱响时代强音?
延伸评论传播链条,丰富评论话语体系,拓展评论呈现形态,有助于党报评论“破壁”“出圈”,让大流量充盈正能量、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好内容,靠好文风表达。贵州日报报刊社副总编辑范朝权说,选准精微切口写出“四两拨千斤”的筋骨力道,多讲前人少讲或没有讲过的新话、短话、大白话,才能把有意义的党报评论写得有意思。
今天,海量观点扑面而来,真与假交织、主流与非主流同台,党报评论必须掌握看家本领,不断提升感染力、说服力、共情力,拓展主流舆论的影响力。
好内容,靠正能量支撑。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缪毅容认为:“要看透表象,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让‘主流观点’讲出深度、讲出思想、讲到公众心坎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张晓峰提出:“全面准确辨析因果,客观公正判断是非,言之有理、以理服人,党报评论就能提供更具含金量的情绪价值。”
在甘肃日报社副总编辑邱暄美看来,更好满足受众需求,必须提供更多的新鲜感、陌生感,做评论的增量。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吉莉认为,多喝墨水、多沾泥水、多流汗水,把理说到人心里,党报评论才能展示强大生命力和“圈粉力”。
主流媒体挺膺担当,党报评论一直在路上。12月2日,由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评论部召集,湖南日报社主办的2024党报评论融合发展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围绕“为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展现评论担当”主题,来自中央媒体、地方省委宣传部、30余家省级党报和学界、新媒体平台的代表汇聚一堂,共谋党报评论融合发展大计。
使命,催人奋进。“越是众声喧哗、思想多样,越要敢于发声、亮明态度。”湖南日报社社长姜协军感言。“新的发现、新的思考永远具有生命力,这要求评论员有较高的理论水准、政策水平、思考能力。”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张学文表示。
顺应融合大势、加快创新步伐,是党报评论的主动追求。河北日报探索“锐评”“纵览快评”“纵览视评”等融媒体评论栏目,甘肃日报开创“敦煌风”“丝路花语”等网评栏目,发挥新媒体评论“轻骑兵”作用。
这是一场观点的交汇,也是一次心得的交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需要党报评论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新优势”,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浩东在致辞中作出判断。“兼顾思想的‘大视野’、理论的‘深逻辑’、细节的‘微表达’,找准人们思想认识的共同点、情感交流的共鸣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马宏伟给出思考。
重庆日报探索“跨文体写作”,以融合思维升级评论写作。报社编委、理论评论部主任单士兵坦言:“改革创新需要一个由多方激励、专业支撑、社会包容等要素组成的闭环。”
法治日报社评论部主任凌锋认为,要把主流价值、信息技术、传播艺术结合起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形态之间应该基于“优势互补”产生化学反应,而不应是“硬性嫁接”下的物理堆积。
人民日报评论打造“任仲平”“任平”“仲音”等品牌,经济日报明确“评论立报”、成立评论委员会,内蒙古日报刊发“正言”评论,江西日报创办“江报时评”栏目……守正创新,牢牢把握思想脉络,就能紧扣时代脉搏,不断打开新空间。“
任何情况下,心中都要有党,脑中都要有弦,发声都要到位,力争成为舆论场上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权威声音。”吉林日报社副社长李振军表示。当好主力军,发出最强音,这是党报评论的责任使命。
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就要能打仗、打硬仗、打胜仗。如何让好的声音、对的观点、正的能量传播得更广泛、更深入人心,成为此次论坛热议的话题。
立足“大时代”,写好“大文章”。党报评论之所以“重磅”,归根结底是因为聚焦的议题之重、阐释的思想之重。以思想优势赢得话语优势,才能成为舆论场的定盘星、压舱石。
在江西日报社副总编辑朱彦看来,“实现党报评论正能量生产和大流量传播,实质是要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评论生产力特别是新媒体生产力”。
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才能扛起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主流思想舆论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