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台收割机齐上阵,不到一小时,就收完13.51亩地。经测算,亩产628公斤,比去年高出50斤。看着尹晓菊把数字填进田间测产验收表,老黎对今年的评比结果充满期待。
地处黄河冲积平原的山东济宁嘉祥县,几场秋雨后,田间湿度大,大豆种植户曹中德心里直打鼓,请来山东华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农艺师帅仁堂给大豆“问诊把脉”。“是根腐病,及时防治就不会造成大损失。”听了“帅医生”的良方,老曹安下心来。
精准化的还有用水用肥。“以往浇地,全靠估摸,水常常漫到20厘米,用水多不说,还耽误产量。”老黎指着田间沟渠说,今年,专家精准计算,通过定量灌溉施肥,可以充分发挥水稻肥水耦合效应,增强土壤肥力。
“今年光杂交稻就种了200亩,亩产约600公斤。”阳光下,摸着金黄的稻穗,永丰县和兴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温明生很欣慰,“5台收割机同时开工,不到两天就能收割完。”
“早些年分拣靠人工,10个人一天能分拣包装1万斤左右,现在用上自动化,一小时分拣上万斤。”刘军斌说,合作社还与物流企业合作,提高装发效率,保证随装满随走。
老黎,黎可学,四川眉山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种粮大户;尹晓菊,丹棱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股工作人员,这次专为老黎田里粮食测产而来。
欢庆丰收,感受乡村全面振兴的新气象。学好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广大农村地区充满生机与活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稳步向前,农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事猕猴桃贮藏、管理和销售多年,宝鸡眉县兄弟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军斌一边忙着组织采收果子,一边忙着与各地客商洽谈。
“瞧!这些农机上装了智能监控,我在手机上可实时了解农机运行状况。”温明生介绍,过去,每亩地一年用工成本最少要350元,实现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全程机械化后,每亩地可省成本近200元。“新购置农业机械,还能享受政府补贴。有了现代化的农机帮忙,种粮轻松了不少。”温明生说。
技术从哪儿来?青冈县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共建鲜食玉米品质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在种植、速冻、真空加工等技术方面开展研究,不少企业受益。青冈县农业农村局还参与起草栽培技术规程、速冻加工技术规程、真空包装加工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鲜食玉米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全县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17万亩,年产鲜食玉米4亿穗,加工企业达27家,年产值超6.5亿元。
“今年,我们已帮农户育秧机插1000亩,机收500亩。”温明生说,下一步,农事服务中心将为更多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服务。
“2023年,江孜县青稞种植面积达11万亩,年产量5.9万吨。致富要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是必然选择。”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江孜县委常务副书记胡发炜说。
今年,黎可学的地里人少了,机器多了。专家引进了精准条播育插秧技术,按公式计算播种量,再设定插秧机参数,定穴栽插秧苗,能有效保证种植密度,实现水稻稳产。
收成到底如何?曹中德算起账:有了良种良法,每亩增收100多斤,收购价还高出5角左右,算上原先的产量一亩地多挣200多元,“收入增长12万多元,俺种的是名副其实的‘金豆子’!”
缺技术,为企业对接科研院所,攻克技术难关;缺资金,争取政策项目,支持企业投资建设种质资源库等设施……嘉祥县每年新审定10余个大豆新品种,目前拥有大豆种质资源及育种中间材料3万余份。
永丰县农村农业局局长宁希聪介绍,截至7月,永丰县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1.6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5.26%。上半年,全县早稻、中稻机耕面积超3.1万公顷,机耕率达99.32%。
8月,一条青稞谷物专用的生产线在江孜落地,可年产超过1.3万吨精制青稞面粉和2.6万吨青稞烘焙预拌粉,广泛用于面包、挂面、饼干等食品生产,全部投产后将创造超过3亿元的产值。
合作社生产车间里,上果、除尘、排序、称重等自动化作业有条不紊,一筐筐鲜果摞得整整齐齐,工作人员正马不停蹄地打包装箱。
欢庆丰收,激扬奋进的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新时代新征程,亿万农民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们已经形成了集育种、种植、贮藏、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今年预计猕猴桃总产量53.9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眉县县委书记王继萍说。
青稞食品的研发和生产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想用青稞生产全谷物面包,刚开头就碰了壁。”江孜县一家食品企业的负责人郭文宏介绍,青稞结构特殊,很难被制成用于面包等加工食品的面粉。
猕猴桃产业快速发展,对贮藏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如今,眉县建成各类冷藏保鲜设施4700座,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5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建改造冷藏保鲜设施,贮藏能力达到30万吨。
丰收来之不易。从东北平原到青藏高原,从黄河冲积平原到长江中下游平原,从秦岭山地到四川盆地,广袤的土地孕育多样的农作物,各地因地制宜,农民辛勤劳动,努力克服极端天气带来的挑战,用汗水浇灌希望。今年,夏粮实现增产,早稻保持稳定,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5月份,华亚农业工作人员张宝荣找上曹中德,想用他的600亩地作为种植“郓豆1号”的试验田。“你就说赚钱不?”曹中德问。“繁育大豆收购价比市场商品豆收购价高。你只管做好田间管理,销售包给我们。”张宝荣回答。
“第一年做大豆繁制种,可不能出岔子,要当种子卖的。”曹中德的600亩地里,承担着种业公司华亚农业的繁种任务,“就拿这‘郓豆1号’来说,亩产能达到730多斤。”这个新品种,连续两年刷新山东夏大豆高产纪录。
去年,老黎第一次参加县里水稻“一优两高”生产竞赛,得了倒数第一。今年,带着不服气的劲头,他流转了1800亩地,还找到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助力。从选种到育秧,从节水到节肥,专家团队现场“问诊”,给田里开出不少“药方”。
在上海援藏干部协调下,郭文宏和同事拜访了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联合攻关,成功研发出青稞面粉改性技术,解决了青稞难发酵、质构差、易老化的难题。
自动化分拣和物流助力,合作社最近每天发货量有十几万斤,发货量与收货量持平。刘军斌介绍,集中采收期日发货量可达100多吨。
丰收成色十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深入实施,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截至2023年,全国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登记总数达到7.5万个。蔬菜水果品种琳琅满目,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更加丰富。
前阵子,马均来到老黎的田边,手把手教他如何晒地。“这下我晓得了,控水为的是促进根系生长,稻子才不易倒伏。”科学种田,老黎的底气越来越足。
眼下,东北平原的玉米正是采收时节,合作社负责人阮万超忙得团团转。“种植基地和加工厂区紧挨着,合作社8000亩地,5台采收一体机械在田间运转,每天最多能收90万穗鲜食玉米。采摘完成后,即刻送到厂区,加工锁鲜。”阮万超紧盯玉米加工流水线作业情况。
口感好,市场自然更认可。“以前,品种一般,更没有加工包装,直接在大田里就卖了,一穗玉米有时只卖8角钱。现在,我们的鲜食玉米在超市卖到5元一穗。”阮万超说。
168体育直播官网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阮万超和玉米“打交道”已有十余年。这两年,他越发体会到科技的重要性。鲜食玉米,“鲜”味来自不断迭代的优良品种,也来自越来越先进的加工方式:从田间到工厂,开车最快5分钟,最远的距离也不过半个小时车程,最大程度减少水分流失;玉米经过灭菌和包装加工,香、甜、糯被迅速“锁”住。
除了做成炒面、糌粑等传统食品,青稞还能加工成什么?如今,江孜的青稞食品已有40多个品类。青稞做的八宝饭、粽子、蛋糕,甚至是冰激凌、凉粥、植物饮,被摆上上海等地的商超货架。在电商平台,一些青稞“明星产品”受到“秒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