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县域”成为热词的,不光是县域游,还有消费的各种升级:去年全国新开的电影院中,约三分之一在县域范围;今年以来,多个品牌的咖啡茶饮县城外卖订单量同比增长97%、外卖商户数同比增长159%……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县域旅游市场增长明显,县域市场酒店订单同比增长超过50%,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过150%。
下沉的县域市场“被看见”,只是激活消费场景的第一步,必须以配套下沉护航消费升级。摒弃设限思维,让景区开放起来,让县区联通起来,县域之间加强联动、共享资源,县域经济才能激发更旺盛活力,焕发更蓬勃生机。
九游网站入口官网端午小长假即将到来,“五一”才刚爆火出圈的县域旅游,又一次受到网友追捧。很多网友呼朋引伴,即将开启新一波奔赴县域的“诗和远方”。
还有网友抱怨,曾经在某个景区被“挤爆”,就想去附近的另一个景点,却被告知两个景点之间是“断头路”,因为绕路太多没有车愿意去。相邻的景区之间,鸡犬之声相闻,却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
行走多地县城,不少地方已告别“土里土气”。品咖啡、送外卖等以往专属于一二线城市的消费场景和商圈业态,在三四线县域频现。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中国超过66%的个人消费增长,将来自下沉市场,特别是县城。
“县域”火出了圈,我们拍手叫好,但还有一种“限域”,却让人心头添堵。比如,红火的旅游背后,一些地方和单位却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围墙圈景、单打独斗;澎湃的消费潮中,“断头路”“玻璃墙”还没有完全销声匿迹……
至于在其他消费领域的“限域”,也是时有耳闻。比如,你生产的商品不能在我的地盘上销售,我制定的标准不能在你的县域内通行,我这边早已是柏油路、你那边还是坑坑洼洼的沙土路……
有些景区停车场设置不合理,开车不让进、步行又太远,逼着游客乘坐景区提供的摆渡车,三五公里路,收费十几元。网友吐槽,这样的距离设置和收费数目,更像是“宰你没商量”的一锤子买卖。
“五一”假期,位于广西阳朔的漓江景区上演了“百舸争流”的热闹场景。有网友调侃:“知道的是来看桂林山水,不知道的,还以为周瑜调集江东水军在攻打曹营呢。”
还是以旅游为例:某些旅游景区名声在外,许多人千里迢迢赶来想要一睹芳容,却发现景区树起重重高墙,一种“不交钱进景区就别想看到风景”的架式,让网友频频吐槽。
补齐相关短板,就不能“九龙治水”,更不能“自扫门前雪”。需要打开视野,着眼全产业链服务,全区域配置资源,打破流通藩篱,取消地域限制,才能盘活整个县域经济。
“天水麻辣烫”爆火之后,西北小城天水迎来超接待能力的客流。当地尝试“花式宠粉”,开放政府大院等供游客停车,整合空闲学生宿舍供游客免费住宿,交管等部门加强对游客车辆的引导和服务。“有限条件”之下,当地的“无限用心”,提升了资源匹配效率,也提升了游客的好感度和城市的美誉度。
县域人口占比过半、县域消费“多点开花”、“千亿大县”不断扩容,从“城尾乡头”的县城,到宽广深厚的农村,我国已进入县域发展全面转型时期。流量之外、火爆之后,破除树高墙、围小院的设限思维,一盘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县域”热背后,进行更多的冷思考。
县域旅游强势崛起,县域消费不断扩容,县域市场成为消费“新蓝海”,县域经济成为经济新亮点……“县域”二字火了,成了高频出现的网络热词。
景区筑墙,遮住了景色,也挡住了游客对当地的热情;县域之间的“断头路”、投资政策的“玻璃墙”,貌似省了钱省了心,但挡住了货物的流通,也挡住了统一大市场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