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会议以“引领范式变革,扩大开放合作,深化新时期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主题,科技创新恰恰也是国际企业家密切参与和关注的事情。当今世界变化万千,科技创新是其中关键的变量,一座城市也好,一家企业也好,要在变局中行稳致远致胜,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
2024年,是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第10个年头。10年来,上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14年的3.66%提高到了4.4%左右。
这位经济学教授还强调,对于一种通用技术,创新能力固然至关重要,但将这一技术广泛扩散并赋能到各种行业、各个公司,这对产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关键。
1989年上海首次举办市咨会时,中国改革开放不久,非常需要外国人才、资本的支持,如今上海已经取得很大的发展成就,市咨会这样的平台是否还有迫切性和意义?
AI大模型出现后,包括OpenAI在内的大量初创企业走在全球创新链前端,扮演重要角色。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Vincent H.S. Lo)提出,上海加强创新生态系统,首要目标应该是通过精准改革,来优化初创企业的创业环境,让创新人才得以蓬勃发展。
1989年10月,第一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在西郊宾馆举行,此后35年一年一度,相聚上海成为“洋高参”与这座城市不变的约定。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9月22日,会前半小时,企业家们纷纷抵达上海世界会客厅,落座前,许多人迫不及待地与新老朋友寒暄交流,气氛热烈。在这个平台上,他们一面为上海发展出谋划策,一面也为在华投资寻觅新机。
他认为上海可参考伦敦、纽约,成立一个负责促进创新的政府机关,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声誉的创新社区。同时,上海还可将部分闲置办公楼改造为实验室、物流设施、量子计算和数据中心,增加经济实用的居住与工作空间,吸引年轻一代的创业人才。
任何创新能力强的国家和城市,都会像磁铁一样,源源不断地吸引顶尖人才。“我们要有更加细致的目标,一定要找到那部分专业人才并吸引他们,同时要优化签证申请流程。”鲍达民说,比如法国推出“人才护照”,大大简化加快了签证申请流程,并允许家庭成员入境。
力拓集团董事长鲍达民(Dominic Barton)直言不讳地说,20年前全球创新格局由美国主导,如今全球创新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上海正在这场革命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我认为这是一个显著的趋势,中国的品牌、中国的企业、中国的理念,如今在全球快速崛起。”他认为,上海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讲好上海故事,打造上海品牌,是至关重要的做法。
咨询会议开始后,首位特邀主旨演讲嘉宾,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普山·杜特(Pushan Dutt)强调了当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指出它正在带来新的工业革命,不过他认为AI对生产力的影响需要人们保持耐心。
这次咨询会议有不少新面孔,全球知名的手术机器人领域的跨国企业美国直观医疗公司就是其中一个。从首次会议举行以来,市咨会成员已由最初的8个国家12人,增加到了目前15个国家的44位成员和10位名誉成员。
9月22日,一名外国记者发出这样的疑问。市咨会前主席、S4资本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苏铭天现场作了回答:“无论上海市咨会还是其他一些平台,让中外保持定期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这样。”
罗氏集团、S4 Capital、雅培公司、贝恩公司……很多企业家甚至提前几天赶来,与上海本地企业接洽,借机去上海博物馆了解中国文化。他们用一整天时间在上海深入交流,既是对这座城市的重视,更是对全球创新格局变化的追踪。
S4 Capital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苏铭天(Media. Monks)是中国发展的见证者之一。他在接受采访时回忆道,自己1987年首次来到中国,三十多年来,见证了上海经济蓬勃发展。“今年我来了三次中国,一次去了北京,两次来到上海。通常来说,我一年要到中国六次。”在苏铭天看来,中国是全球市场的重要一环,理所当然会受到全球企业重视。而上海,往往是国际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城市之一。
“我们深感荣幸,非常珍视参加这一重要会议并参与讨论的机会。”直观医疗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盖瑞·古萨特(Gary S. Guthart)表示,得益于上海的良好环境,企业在沪取得长足发展,将持续加强投资布局。
这两年,苏铭天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他和一些顶尖人才交流,了解到他们之所以选择回到中国,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方式的原因,另一方面还因为他们迫切希望创造中国的品牌。
人们越来越重视上海和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表现。在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中,中国在132个经济体中排名第12,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上海—苏州集群位列前五名。
乐动体育网9月22日,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市咨会,IBLAC)举行。13个国家的34位国际企业家来到上海,坐在同一间会议室,围绕“深化新时期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展开讨论。
古萨特说,直观医疗在华开展业务已有近20年历史,2017年,该公司与上海复星医药合资设立了直观复星医疗器械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合资公司现已有500多名员工,2023年销售额约为30亿元人民币。
“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人工智能正在崛起,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通用技术。”普山·杜特说,一种通用技术出现后,其对生产力的提高或许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这意味着,政策制定者和企业都必须有耐心。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使得电力、钢铁、汽车等重工业兴起。“实际上,电力对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在它出现四五十年后才显现了出来。”
让古萨特感到满意的是,直观复星的“明星产品”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已在全球拥有广阔市场。2023年全球手术量达到220万例,截至2023年底,机器人在华的装机量超过370台、手术总量超过52万例。“我们的发展,离不开上海的优良政策环境与创新生态。”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致辞时表示,在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上海坚持扩大开放、深化合作的真诚态度始终不变,渴望聆听全球声音、汇聚全球智慧的迫切需要始终不变。
医药巨头罗氏集团也尝到了甜头。2019年以来,施万推动罗氏上海创新中心、罗氏中国加速器在上海张江落地,两个项目投资总额分别为8.63亿元人民币、近3亿元人民币,为推动创新药和前沿诊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作出贡献。
“我认为越来越多的创新将来自中国,在中国,为中国,为世界。”施万说,“今天的上海已经有了许多科技发展,作为一家国际企业,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上海的科创生态系统持续进步,高校、当地企业、初创公司、跨国公司能够携手合作。”
在一些国际企业家看来,面对面交流,是一种不可替代的增进了解的方式。9月21日,大会前一天,市咨会主席、罗氏集团董事会主席施万(Severin Schwan)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就强调了这一点。
9月22日,作为市咨会主席,施万已宣布下一次咨询会议将于2025年10月12日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开放、创新、包容——迈向2030的上海发展战略”。
“中国虽然仍是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却在短短几十年内走到了全球技术发展的前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卡尔斯滕·芬克说,“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集群排名中的表现,凸显了中国作为全球科学技术领导者的迅速崛起。”
“首先我想说,很高兴能参加这次大会,面对面相互了解对方,相互学习,这对我们有很大帮助,我很期待这次会议。”施万说。大会开始后,施万在发言时再次提到,上海刚经历两次台风,而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企业家们准时赴约,本身就足够有意味。
上海值得关注的创新成果不胜枚举。2024年,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启商业首航;2023年,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全球首次商业载客飞行。时间再往回拨,全球首例体细胞克隆猴、首例单条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大批原创性成果相继在上海问世。在第36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市长龚正说,科技进步是世界性、时代性课题,开放合作是必由之路。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努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上海创新资源丰富,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龚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