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项目的角色更像是一座桥梁,引进最好的工具和资源,而从2017年到现在,我们开始关注如何推动自下而上的变革,鼓励老师们把自己优秀的理念拿出来,与更多人一起共享、共创,真正参与进来。”耐克大中华区公益部负责人许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2017年是“活力校园”的一个分水岭。
彼时,“活力校园”实现规模效应,“让运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再是一句空话,千千万万热爱体育、充满活力的人们组成了一个活力社会,其深深根植于“活力校园”激发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的共振之中,带来更多“活力”的可能。
在时间维度上,“活力校园”的规模效应会随着“大使计划”的逐年推进慢慢显现出来。站在“活力校园”新十年的起点上,一批又一批的“活力校园推广大使”将赋能一批又一批的体育老师蜕变成长。这种持续性的赋能效应,无疑将为体育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颠覆、重构,是“活力校园”的必然选择。历经十余载的深耕细作,“活力校园”已然收获颇丰,但这犹如攀登山峰至四分之三高度,如何跨越最后的难关,攀上顶峰,实现规模效应,成为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即现在正是其抵达第二个分水岭的关键时刻。“活力校园”的项目特点使得其若想实现更大规模的公益影响从而解决“真问题”,它必须选择一条更为艰难却更具价值的道路——重构其底层逻辑框架,而非简单地复制现有模式。只有这样,在不断迭代交错的发展空间中,固有的“真问题”得到解决,亦能触碰到埋藏在深处的“真问题”。
“在早期2013年刚起步时,‘活力校园’将国际和国内优质的体育教学资源,引入到学校体系当中。‘活力校园体育教师国际行’已经带领百余名一线小学体育老师深入美国和英国当地的中小学及社区展开访问交流。而随着中国的教育环境越来越好,对青少年运动更加重视,从2017年开始,我们又跟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一起推出了‘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谈及过去,用两个词总结过去“活力校园”项目的发展,“务实”和“创新”是耐克大中华区公益部负责人许琳最真切的感受。
《科学公益白皮书》指出,一个杰出的科学公益项目,必然“以不断进步的精神,敢于质疑既有的解决方案,探知新的社会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案”。
“活力校园”是一项耐克与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美育教育研究所等合作伙伴长期战略合作的项目。项目从最初星星之火般的小规模试点,逐渐燎原覆盖至中国31个省份,10余年来成为了一股推动青少年体育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
从空间维度看,“活力校园”已在10余年间推动体育教育发展走过中国绝大部分地方,为数万名体育老师带去了全新的体育理念和教育资源。“大使计划”也将促使更多“活力校园”推广大使们深入一线,将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到中国万千校园中,赋能更多体育老师。经“活力校园”深度赋能的体育老师们也将想方设法通过优化体育设施、深入体育教研设计以及引入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提升校园体育氛围,鼓励更多学生们以科学的方式和积极的姿态参与体育运动,从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来自大连盲聋学校的体育老师金朝文,深耕特殊教育领域30余年,坚持钻研,通过各种创意帮助盲人学生克服盲态,而他多年培养的学生于德义也即将踏上巴黎残奥会的赛场。谈及“活力校园”为自己带来的改变,金朝文在接受采访时说:“参与‘活力校园’的过程让我把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整理成型,未来也能将这些经验以及‘活力校园’这个平台,介绍给更多特殊教育的体育老师。”
这一高度评价的背后,是“活力校园”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走了科学公益的道路。许琳回忆说,为了保证项目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团队专门学习了变革理论,这是科学公益常用的工具之一,可用于指导公益项目的全流程运作。
如何理解潜能?首都体育学院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主任茹秀英教授在“活力校园创新峰会”“运动释放女孩潜能”分会场的讨论中指出:“体育绝对不只是我们常说的强身健体,强身健体是体育的‘最低配’,体育真正能够实现的是心理的健康和社会交往的健康,就是三维健康。潜能也并不仅仅指运动的能力,还有女孩们能够在运动中发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培养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她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儿童和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包括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玩耍、游戏、体育运动、交通往来、家务劳动、娱乐、体育课或有计划的锻炼。其中,体育课是学校环境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结构化身体活动、释放儿童和青少年潜能的重要机会。
面对当前的体育教学困境,如何为体育老师提供切实的解决方案和工具,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正是“活力校园”一直坚持做的事情。
但魅力与感动远不止于此时此刻的人文风景。近日,一场讨论中国体育教育未来发展方向的研讨会——“活力校园创新峰会”在这里召开。这次峰会以持续了11年的体育公益项目“活力校园”为载体,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一线体育教育从业者、专家学者,他们围绕“运动释放女孩潜能”“运动促进心理健康”以及“跨学科体育课设计”三大课题进行深入教研,聚焦体育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共同探索设计可行方案。
aoa注册八月的重庆,在盛夏里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嘉陵江与长江在此交汇,两江之水波光粼粼,仿佛大自然最活力、热烈、激情的笔触聚集于此,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魅力与感动。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22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师由43万人增加到70万人,不可谓不庞大。虽然这些体育老师面临着很多共性的“真问题”,比如茹秀英认为的体育课放养、体育老师承担行政工作、前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认为的体育老师缺乏激励体系和榜样的引领,但各个地区面临的具体困难和挑战却截然不同。同时,对比全国的数据,从十年来项目辐射的区域行政层级以及具体的体育老师人数来看,“活力校园”触及到的体育老师始终是非常有限的。换句话说,按照“活力校园”目前的运营模式,尚不足以称之为规模公益。
这些大使老师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活力校园”的精神内涵,成为了项目在各地的标杆和引领者。同为“活力校园”推广大使的莫智勇老师,从体育老师的身份出发,如今已成为东莞市道滘中心小学副校长。在他看来,所有“活力校园”的伙伴们都是一粒种子,像蒲公英一样随风散开在全国各地,然后落地生根、茁壮发展。今年4月,莫智勇就在东莞举办了一场“活力校园”的研讨会,他邀请了自己通过“活力校园”认识的多位“明星”体育老师来到会场,和东莞的体育老师们面对面分享体育教学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实践。莫智勇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活力校园’这个平台提供的资源是与所有人共享的,中间没有任何壁垒,这也是我要推广它的原因。”
“我们希望能够做出中国体育教育的‘人才地图’。”许琳在峰会上宣布了“大使计划”的正式启动,“我们将通过‘大使计划’培养更多的大使级老师,让他们成为项目在各地的掌舵人,从而尽可能地触达并赋能更多的中国体育老师们。”
而在此次峰会的教学研讨中,聚焦“运动释放女孩潜能”课题的体育老师们,也以小组为单位,从自身体育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关于体育教育“真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例如,带来《女孩篮球社团对提升女孩运动积极性的有效研究》分享的体育老师们发现,女孩参与篮球项目时,面临易受“篮球更适合男生参与”等传统观念影响,导致参与度不高;针对女孩设立的篮球比赛较少,导致女孩实战经验不足;专业女篮教练相对较少,女孩缺乏有针对性的心理引导和支持等困难。对此,老师们采取了组织“撒开脚丫”女童篮球社团和举办女童联赛等解决方案,充分调动女孩加入篮球运动的积极性,从而发挥女孩在篮球运动中的显著优势。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蕊对“活力校园”项目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活力校园”项目在不断创新求变的同时,持续激发了全国中小学体育老师们的创新精神和教学热情。
体育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强身健体的层面,更应关注儿童心理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其中对学校、体校、社会在落实体教融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同时要重点关注体育运动对儿童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提出要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要让女孩真正从运动中受益,就必须关注她们的兴趣和需求,创造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让她们在运动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音乐融入运动的形式,更是激发了女孩们的参与热情,让她们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也培养了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撒开脚丫”项目培训师黄楠分享了他与团队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积极变化。
钟秉枢认为,“活力校园”不仅让天南地北的老师们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相互较量,构建了他们的交互网,无形中培养了老师们的领导力。更重要的是,“活力校园”抓住了“活力”这一点,既契合了我们国家要求激发活力的需求,又帮助基层体育老师进行了活力创造。
如今,“活力校园”正链接并赋能着中国省-市-县-乡四级千千万万的体育老师,继续推动着中国体育教育的变革发展。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而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立德树人,千千万万的体育老师们影响着千千万万的中小学学生追逐运动梦想,形成完整人格。
第一批“活力校园推广大使”中的体育老师,从过去“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评选获奖的老师中产生,他们各有特长,对体育教育也有着不同侧面的独到见解。
从最初的送教上门、教师培训、教材开发,到2017年推出并不断扩大影响力的“活力校园创新优秀案例”再到这次峰会开启的“助力教研”和“活力校园大使计划”,首届2024活力校园创新峰会或许宣示着新分水岭的到来。可以说,深度赋能体育教育从业者的“活力校园”正在发生着本质的变革。
人生而运动,或者可以说,是为运动而生。在童年就能享受到体育教育、运动和身体活动方面积极体验的一代人,才真正有机会塑造未来。
善于在社交媒体举办教研活动,也常常在线上推广“活力校园”活动及理念的丁建霞老师来自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重龙镇西街小学,她希望未来能与更多乡村学校体育老师分享自己创新体育课的经验:“我所在的小学条件和设施器材都有限,但‘活力校园’鼓励我创新改造体育器材,从而激发孩子们的运动潜能。我希望可以带着‘活力校园’的理念与更多乡村体育老师共同进步,让更多小朋友受益。”
而这一重构的力量源泉,在于广大的体育老师群体。他们应被赋予主角的地位,成为传播先进教学理念、推动校园活力转型的重要大使。通过这样的重构与赋能,“活力校园”方能跨越当前的瓶颈,迈向新的高度。
从初期送教上门的举措,“活力校园”引领中国体育老师们被动式参与改变,他们是体育公益的受益者;到2017年优秀创新案例评选的出现,慢慢地,体育老师们开始主动参与这个项目的设计当中,从受益者转变为参与者;到今年,“活力校园”选择以更上一层的战略高度和远见,完善顶层设计,真正将“活力校园”的舞台交还给体育老师,体育老师们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第一次真正地从参与者转变为推动未来中国体育教育的变革者。
变革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逻辑推演,即从期望实现的长期目标出发,通过推演和构思,从而回答组织如何实现长期目标。而一个科学公益项目要想实现其长期目标,规模化是它实现更大影响力解决真问题的必经之路。但不同模式的公益项目通往规模化的路径又各不相同。
随着“活力校园大使计划”的推出,“活力校园”2.0时代“赋能——助力——激励”的三驾马车体系正式搭建成功。此外,项目还在号召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许琳提到:“我们希望能够把所有能够团结、所有能够利用的资源和力量都动用起来,推动学校的体育教育和青少年运动的发展。”这也似乎在透露一份从变革“活力校园”至推动“活力社会”建设的恒心和决心。
然而,研究表明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人类身体活动水平正在急剧下降。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世卫组织”)发布的媒体通报中指出:“全球有81%的11至17岁青少年缺乏身体活动,少女比少男更缺乏活动。缺乏身体活动正成为目前全球第四大死亡风险因素,与身体活动充分者相比,缺乏活动者的死亡风险会增加20%至30%。”
网友评论更多
43日喀则x
一个人的羌塘🐿👀
2024-11-06 00:14:05 推荐
187****6654 回复 184****9325:喀喇昆仑深处的壮美👁来自昌都
187****6724 回复 184****7130:西藏为什么如此迷人?👄来自林芝
157****6118:按最下面的历史版本👅👑来自山南
66那曲615
贡嘎的辉煌👒👓
2024-11-06 01:47:05 推荐
永久VIP:只为与你相遇👔来自银川
158****3217:家|三个母亲👕来自石嘴山
158****6422 回复 666👖:第四章:佳人依旧在岁月已百年👗来自吴忠
78中卫lf
一个成年人,为什么要明目张胆地说谎?👘👙
2024-11-06 22:35:33 不推荐
固原ad:用珠宝装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186****8310 回复 159****2778:丛林灭藤入筑基,黄泉升窍悟极境——《仙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