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文物保护建筑通常“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的原则,今年6月1日起,鲁迅故居进入闭馆修缮期。上海鲁迅纪念馆保卫部(不可移动文物中心)主任曹浩杰告诉记者,此次修缮工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力求不改变故居原有风貌,还原新式里弄的建筑特色,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走近”更真实的鲁迅。
鲁迅故居一楼被分前后两段,前段为会客厅和饭厅,后段为天井、厨房及楼梯。上海鲁迅纪念馆故居管理部主任瞿斌介绍:“1950年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时,由许广平指导恢复上海鲁迅故居室内布局,并于1951年对外开放。这里的家具都是鲁迅生前使用过的,唯独墙上的相片是鲁迅葬礼上的。”
从楼梯登上二楼,两间卧室中较大的一间为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靠东墙是一张黑色铁床,边上是一个书橱,窗前为书桌,上面有一个方形砚台,玉石镇纸,一个方形玻璃钢,据说是鲁迅生前养鱼所用。书桌边的日历与时钟停留在鲁迅去世时的日期与时间。另一间卧室则作为储物间。
9月中旬,上海首次经历了在3天内登陆2个台风。9月18日,就在“贝碧嘉”“普拉桑”之间的短暂晴天,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大陆新村现场见证了故居文物的回迁。
整个修缮工程从文物家具打包整体搬迁开始,经历屋顶砖瓦翻修,外立面清水墙修复,室内木门窗、墙面、地面翻修,桥架管线等隐蔽工程敷设,窗户重新贴上了半透明花纸。
鲁迅故居位于狭长弄堂的最深处,门牌号是山阴路132弄9号,是这一排10幢房子的倒数第二幢。目前,9号为对外开放的鲁迅故居,10号一楼为鲁迅故居售票处,8号一楼则为故居办公室。
大陆新村9号,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员施晓燕曾写道:“与之前居住在景云里、拉摩斯公寓的颠沛流离和喧嚣吵闹不同,他(鲁迅)在大陆新村,过的是比较安静的日子,稚子承欢膝下,扶持青年们在文坛闯荡,不需要时不时地出去避难,在这个房子里,鲁迅创作颇丰,还为挚友瞿秋白编校出版译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可以说,大陆新村9号,给了这位疲惫的新文化闯将、文坛巨擘———鲁迅很好的休息地。”
“担心了一个礼拜,就盼望是个好天。”上海鲁迅纪念馆保管部主任仇志琴介绍,此次整体迁出的故居文物家具有280多件(套),其中文物数量为183件/套。文物家具迁出,是建筑修缮的前提,6月初,从大件家具到书籍、筷子、调羹,工作人员花了整整5天清点、打包,确保万无一失。在修缮工程通过验收后,焕然一新的故居等待文物家具的归位。记者在现场看到,一件件文物家具被精心打包,从大车上卸下后,搬入故居前,要经过第一道清点核对。工作人员手持的表格用颜色划分不同楼面,对每一件(套)文物家具都做了编号,每个楼面房间的文物家具进入时,还要经过再度核对。
易彩堂app登录上海鲁迅故居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三处寓所。1931年,大陆新村建成,由大陆银行上海信托部投资,是一群砖木结构、红砖红瓦的3层新式里弄房屋。鲁迅于1933年4月11日携妻儿迁入大陆新村9号,1936年10月19日清晨在这里逝世,终年56岁。鲁迅在此先后写作和编选了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及《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七本杂文集,翻译了《死魂灵》等四本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等中外版画,还编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1950年,鲁迅故居在许广平的亲自指导下复原。1951年1月7日,上海鲁迅故居对外开放,1959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大陆新村连同所属地块内的所有里弄建筑被列为第三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据悉,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3周年,结合此次修缮恢复开放,上海鲁迅故居将举办多场线下活动,邀请周边社区居民参与鲁迅木刻拓印活动;推出两款全新的参观留念章“2024上海鲁迅故居参观留念章”与“上海鲁迅故居线条章”;制作新的“鲁迅相关纪念地”展板,观众可以在参观之余,了解更多关于鲁迅在上海生活、工作的足迹。
9月18日,在记者的见证下,三楼海婴卧室的书桌首先被打开包装复原。两个几案加一块桌面,摆放在窗前的这张书桌是海婴学习的地方。“把这个光线最好的房间留给海婴,也足见鲁迅的慈父之心。”仇志琴感慨。
上海鲁迅故居开放时间为9时至16时,逢周一不开放,法定节假日除外。瞿斌介绍,出于对建筑的保护,最多不超过10人一批次进入故居参观,他与同事们会为参观者提供导览。有参观者提出不需要导览,想自己上楼看看,故居也会派保安或工作人员陪同。“不少来故居的参观者对鲁迅很了解也很有感情,是有备而来,也有不少外国友人前来参观。”
再上三楼,同样分为前后两个卧室,前卧为鲁迅儿子海婴的房间,这是整栋楼最明亮宽敞的一间,陈设简洁。另一间客卧是鲁迅用于接待朋友的地方,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曾在这里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