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论坛上,各方角色先后登台,演讲中无不体现着多方合作的必要性。也是在主论坛上,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和上海医药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队伍建设、党建共建等多领域加强交流合作,并共同投入优势资源,创新合作模式,为优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驱动产业技术创新与能级提升。
主论坛上,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施剑林分享了关于纳米催化肿瘤治疗的研究。
目前在临床上,纳米催化肿瘤免疫治疗还有安全性和特异性的问题需要考量。而另一种肿瘤解聚治疗的方式则以一种全新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肿瘤治疗的毒副作用。肿瘤解聚包括材料制备与腔道灌注、材料在肿瘤表面选择性贴附、肿瘤解聚排出三个步骤,全过程不使用有毒化学药物,不杀死癌细胞,也不进入循环系统。
“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有将近84万家,面对24亿的门诊量,但这些机构的医学检验却处于空白。”进行主旨演讲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李晨钟分享了这样的现实。
施剑林表示,纳米医学肿瘤治疗的发展经历了三部曲。最早是通过纳米材料进行药物的靶向输运和控释;而后的纳米催化肿瘤治疗不再使用有毒药物,而是原位产生细胞毒性分子。最终要实现的,应该是纳米催化肿瘤免疫治疗,即治疗中不使用有毒药物,也不产生有毒分子,而是激活自身的免疫系统进行治疗。
浦东新区作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张江药谷”作为一张国际知名的产业名片、创新品牌,也势必继续做好产业创新引领。李慧在论坛上介绍,浦东新区汇聚了39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75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2000余家本土创新企业。2023年全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近3800亿元,占全市比重超过40%,而今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4000亿元。
他进一步指出,当下实体肿瘤免疫治疗的主要症结在于致密的肿瘤组织中。纳米催化肿瘤免疫治疗能够基于钙离子的调控,实现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激活,降低肿瘤刚度,促进浸润性提升,几乎完全克服了目前纳米免疫治疗中的问题。
李晨钟在题为《智能生物芯片在分子和细胞分析上的应用》的报告中提到,当前医疗资源存在分配不平衡的情况,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而需求集中在农村和基层。提升基层医学检测能力,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关键。
欧宝娱乐官网在线入口9月27日下午,2024年第二十三届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在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以“智绘医药 科创未来”为主题,汇聚党内外专家智慧建言献策。从纳米材料到智能生物芯片,生物医药前沿技术彼此对话。
这是不断提升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最终实现无毒、精准的肿瘤治疗的发展路径。施剑林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材料从配角变为主角,最终是一个“幕后导演”的角色。
浦东新区科经委主任李慧在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发展科技产业、打造新质生产力,除了需要科研力量之外,政府的生态也是重中之重的要素。科研、政府、产业三点确定一个平面,三角形最稳定,最有利于支撑产业和科技的发展,
上海医药总监柯樱在发言中也提到,目前中国生物医药创新正面临巨大挑战。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要围绕临床需求,做有临床价值的差异化创新,其中原始创新产品的市场价值最大。而原始创新需要的条件包括基础科学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以及产业转化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针对血液这样的复杂基质,分析过程也能够全自动完成,无需各种助剂和耗材,操作简便、应用成本低、准确性好。但要把器官芯片应用到药物研发中,李晨钟也指出,还存在器官结构和功能重现等方面的产品及技术挑战,此外监管部门的认可至关重要,如何评估适用性、准确性、稳定性等,以及如何形成功能验证和认证的标准都至关重要。
针对这一研究方向,电子微生物生长分析仪提供了未来医学检测的一种可能。据他介绍,该仪器能够以非侵入、无干扰的方式连续监测微生物生长过程,不但可以全自动生成时间分辨率高达秒级的生长曲线,而且可以自动报告各种动力学参数。
创新出海同样起步提速,手术机器人、激光治疗设备、腹主动脉支架等高端医疗器械相继进入国际市场。李慧表示,浦东新区始终致力于打造“热带雨林”生态,促进产学研医金服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也形成了“孵化器-加速器-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的梯度孵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