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的开端是2023年初,姚波老师提及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特别是含氟温室气体作为强效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贡献不容忽视。这些气体虽然在大气中的浓度相对较低,但其增温潜势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甚至上万倍。于是作为AGAGE全球观测网的一环,一项旨在监测华东地区含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的研究计划应运而生,我有幸成为了项目的一员。
今年9月5日,我随长江口湿地国家站的考察团队,再次踏上了前往上海崇明东滩的旅程。当天阳光炽烈,抵达东滩观测站时,温度计已悄然攀升至近40℃,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热浪。
从2023年5月开始,我便主要负责起东滩站日常的维护与设备管理,日常工作主要确保高精度含氟温室气体在线观测设备的正常运行,包括定期检查、校准和维护设备,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管理数据,确保数据的连续、完整记录,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设备故障或数据异常。
观测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梅雨时节的超高降水会影响仪器的观测结果,仪器本身的故障也会常常带给我们挫败感。此外,长时间的重复工作也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中的大多问题都只能从概念出发,兜兜转转才能回归实际之中。近500天的时间,滤去了我们些许浮躁,增添了几分理性沉着。今年九月再次前往东滩站,对夏季的仪器状况进行详细的维护工作,仔细更新、检查数据时,才发现我们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结果。
在这片被誉为“长江之肾”的宝贵湿地上,我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例行对高精度在线含氟温室气体采样设备ODS5-pro进行日常的数据维护。
作为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的一名学生,我有幸参与关于含氟温室气体(F-Gas)排放的长期观测研究中,留下青春足迹和深刻思考。
悟空体育官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走入真实生活,去寻访祖国的角角落落。他们或是去偏远县乡支教,或是去考察河流生态,或是去拜访非遗传承人……他们把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
这一年间得到的高精度的ODS和F-gas观测数据,填补了华东地区在该领域的空白,为全球气候变化和臭氧损耗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支持,为我国及国际社会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和臭氧损耗的政策措施提供关键证据和参考,也支持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为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撑。这些看似抽象的数据,实则也是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复杂关系的直观反映。
当理想与现实碰撞,当知识与力行结合,他们体会到了怎样的青春滋味?又对社会与未来产生哪些新的想法?2024年9月,澎湃新闻推出“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特别策划,记录年轻的模样、成长的脚步。
“如今极端天气频发,全球变暖加剧,你作为复旦学子,要立足于全人类的视角来致学。”这是我来到复旦后,我的导师姚波第一次对我说的话。全人类共同站立于同一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为我们追逐绿色梦想的征途埋下了种子。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骋不息。未来,我们还将在这一片净土上持续“耕耘”,继续书写好复旦蔚蓝青年的故事,力求于青山绿水间共生,以美丽中国路共存,共创绿色新纪元。
随着观测数据的逐渐汇聚,仪器屏幕上的图表开始呈现出清晰的趋势与规律。由于当日盛行东南风,前段时间由西风带来的污染事件逐渐平息,各种污染物的浓度开始稳定在本底浓度。然而,数据中的一些甲基卤代烃依旧存在较高的污染抬升,值得后续继续关注。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数据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数字,它们是自然生态的晴雨表,是我们与大自然对话的桥梁。
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ODS和F-gas在线观测由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于2023年4月建立,该站点处于长三角城市群和东海交界处,远离城市中心,周边无自然和人为污染源。该站点的观测结果填补了华东地区ODS和F-gas高精度在线观测的空白。观测结果不仅代表北半球中纬度带本底水平,还可捕捉我国华东以及日、韩等周边国家排放传输信息,能够为气候变化和臭氧损耗等重大国际环境问题以及我国碳中和的政策制定和科学评估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
每隔一到两周,我和师弟都会驱车前往崇明东滩,进行为期一天的实地采样和设备维护。观测站点设立在海陆交接处,站点四周被齐腰高的芦苇丛环绕,偶尔传来鸟鸣和远处海浪拍岸的声音。每次观测采样,我们都需要携带沉重的气体罐,在潮湿闷热的地下室里,清理掉数不清的蜘蛛网,小心翼翼地布置启动仪器,以确保每一个步骤都准确无误。
夏日阳光透过薄雾,洒在崇明东滩广袤的湿地之上,我见湛蓝与纯白的碰撞,也见水鸟掠过海面上空,海风呼啸,芦苇摇曳,这是人文与风景的交相辉映,也是自然与生灵的和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