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这里种树多了一个特别的环节,为避免种下的小树苗被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咬伤,要给它们穿上防护服,小小改变却是治沙效果的有力证明。
沟壑纵横、沙丘涌动,是独特的沙漠之美,却也带来了生存之难。沙进人退,还是锁住“沙海”,一代又一代人用智慧和汗水给出答案。
敢同黄沙争高下、不向荒漠让半分。柯柯牙从种一棵树开始,不懈奋斗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征途上。如今,已经从一抹翠蔓延出阿克苏的连片绿。最新数据显示,阿克苏地区的5个“百万亩生态治理工程”已经完成治理527.76万亩,阿克苏地区森林覆盖率达9.08%,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37.75%,湿地保护率达52.5%,绿洲内野生动物恢复到270多种,野生植物的种类也恢复到了520多种。
更让人欣喜的是,那些曾经用来改良盐碱地的废水、再生水,经过资源循环再利用形成了万亩水面湿地。成群的红嘴鸥、野鸭、白鹭翩翩起舞,绘就阿克苏的生态新画卷。
目前,阿克苏地区已经形成苹果种植采摘、分级包装、冷藏保鲜、运输销售等产业链,推动林果产业不断升级。2024年,阿克苏地区苹果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产值预计超过40亿元。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圈是3046公里,在2023年底已经建成了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最后需要补齐的缺口仅剩285公里,预计将在年内合龙。今天,那里的工程进度还在更新,285公里已经完成了84.7%。治沙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发展。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锁边”工程攻坚冲刺的同时,沙漠北缘的人们正持续探索如何“沙里掘金”。
如今,阿克苏地区正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数百万亩特色林果中,有核桃、红枣、香梨等多个品种。其中,阿克苏苹果更是声名远播。
“年年植树年年荒,年年植树老地方”,描绘的是在阿克苏种树的难。在阿瓦提县的艾西曼湖区域,阿克苏第5个百万亩造林工程仍在继续。
新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附近的这处果园,曾经是一片荒漠戈壁,经过当地几代人的努力建设,现在已经变成了万亩果园。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苹果,他们要赶在低温天气到来前抓紧采收完毕。
果农们会把采摘下来的苹果,集中放在地头进行打包装箱,等待采购商统一运走。为了增加苹果的保鲜度,延长苹果的销售期,采购商会把苹果储存在保鲜冷库里,将苹果保鲜期延续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此来实现错峰错季销售。
阿克苏苹果除了色泽饱满、果体硕大之外,最具特点的地方是它有“冰糖心”。什么是“冰糖心”?切开刚刚摘下来的这个可以看到,果核周边的果肉堆积了许多糖分,呈现半透明状,并向果核四周扩散,形成独特的“冰糖心”。
“冰糖心”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由于阿克苏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苹果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次,阿克苏的苹果采摘时间是从10月底开始,尤其是每年霜降节气过后才开始大面积采摘,采摘时间晚给苹果留出了更充足的生长时间,苹果里糖分聚集的时间也就更多,因此苹果会更加甘甜可口。
smzb山猫直播央视网消息:在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锁边固沙任务进入最后的冲刺。“锁边”就是围绕沙漠筑起一道绿色屏障,阻挡风沙对绿洲的侵蚀。
铺展的是绿色,收获的是希望,现在沙海中逐步扩大的绿色焕发着勃勃生机。然而,地处在“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柯柯牙,在1986年之前,城区一度离沙漠最近之处只有6公里。“一碗米饭半碗沙”“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道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曾经饱受的风沙之苦。
如同“雪海”的棉田,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的全自动棉花收割机,实现棉花的无死角采摘。自动打包成“卷”,近2吨重的棉花“金蛋”一个个堆放在田野里,与不远处的醒目红辣椒交相辉映,成为亮丽的丰收色彩。辣椒田里忙碌的麦麦提家两姐妹,每人每天在这里都能赚到300块钱。火红的辣椒产业带动的是她们和周边40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映红的是他们的幸福生活。
如今,这片曾经的荒漠正回馈着人们的付出。冬小麦茁壮成长,红枣采收装备上新,雷涛和李绍东操作的气吸式采收机是15户果农合资购买,让这片枣林3天就能完成收获。2024年,阿克苏地区光林果一项就能带来192亿元产值。
梭梭和红柳是治沙的好搭档,稳定沙土,防止沙漠扩张。2023年春季栽种的梭梭和红柳给这片大地铺上了一条1.5万亩的金色“地毯”。2024年秋冬,这块“地毯”的面积将再次延展9000亩。
苹果长势好除了自然条件之外还离不开日常管护,通过航拍镜头可以看到,当地果农在果树上方覆盖了一层防护网,这样做是为了防止有可能发生的冰雹灾害对苹果产生影响。另外,这些防护网还能够起到防止飞鸟啄烂苹果的作用,确保苹果能够健康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