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重点强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衡量文物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从实践层面来看,文物产教“合而不融”的问题长期存在,职业院校与文博机构没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合作形式和内容缺乏系统性。为此,《意见》明确,支持行业企业(机构)牵头,联合高水平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和事业单位,打造若干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搭建政行校企(事)对话合作平台。根据《意见》部署,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将认定一批文物产教融合基地,主要考察职业学校、文博单位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等情况。
众赢彩票挂机软件中新网6月14日电 据国家文物局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新时代文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三是积极推进“三教”改革。教师方面,既有文物、化学、材料等专业背景,又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意见》将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出实施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计划,支持文物行业业务骨干、全国技术能手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职业学校教师到文博单位挂职锻炼。教材方面,大部分职业院校没有针对职业院校文物相关专业编制的教材,实践课教材更为匮乏。为此《意见》明确,将开发文物建筑保护、石窟寺保护、壁画彩塑保护等产教融合优质教材、急需紧缺教材,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教法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我国目前文物相关专业实践实习时长远低于国际文物保护强国。《意见》针对性提出推动理论、实践学习一体化,专业课教学中实训时长占比不低于50%,鼓励学生到相关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博物馆展览等实践项目中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意见》共分为总体要求、重点工作、组织保障等3个部分,部署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培养结构、优化专业布局、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培养模式、建设产教融合多样化载体、提升创新服务能力、加强行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等10项重点工作。
国家文物局发布的政策解读中提到,近年来,文物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在全国职业教育领域中,仍起步较晚、规模较小、质量有待提升,存在专业布局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教材尤其是实践课教材匮乏、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诸多难点和堵点,难以满足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亟待深化文物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文物职业教育范畴主要包括教育部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的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石窟寺保护技术、古建筑工程技术、古建筑工程等专业,以及文物数字化、土遗址保护等行业急需领域涉及的专业。职业教育层次包括中职、高职专科、高职本科,还涵盖在职培训和在岗教育。
一是优化文物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文物职业教育涉及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层次,各层次如何布局,各专业有何发展侧重,是文物职业教育面临的两个最基本问题。文物保护修复、展示利用等工作对技能人才的交叉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都有较高要求,调研发现,学历层次低、学制短,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清晰、培养方案和定位的衔接不顺畅、培养内容重叠等问题,严重制约学生培养质量。为此,《意见》提出鼓励开展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并加强与有关职业本科的培养衔接。同时,聚焦实施长学制,推动各层次文物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此外,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学生就业有密切联系,《意见》明确,“古建筑工程技术”“文物考古技术”“文物展示利用技术”专业的行业需求量较大,应重点发展;“文物修复与保护”“石窟寺保护技术”专业应在培养方式、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优化;根据行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及文物行业急需土遗址、壁画保护修复等工种的实际情况,增设“文物数字技术”“土遗址保护技术”“壁画彩塑保护技术”专业。
《意见》以优化结构布局、推进产教融合为主要关注点,对文物职业教育与行业需求衔接中存在的痛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针对性解决措施,是各地教育、文物部门开展好文物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