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时,李数的“暗光子”探测实验(暨“暗光计划”)便得到了2021年首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的支持,这也让时年33岁的李数拿到了首张“百万级”项目支票。次年,李政道学者Kim Siang Khaw(许金祥)的《基于上海SHINE(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加速器电子的缪子源研究》再次入选“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同样得到了珍贵的百万级支持。
2021年9月,上海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在全国率先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选择基础研究优势突出的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政府部门赋予特区充分的科研自主权,支持其自由选题、自行组织、自主使用经费。上海市政府每年向每个特区投入2000万元,持续5年;三家单位以不少于1∶1的经费比例共同投入。
基于上海本土的大科学装置——“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李数及其合作团队提出了“暗光计划”实验项目的基本构想,该实验将是国内首个电子打靶寻找暗光子的实验,开辟暗物质探测的“新赛道”。仅在2022年年末,团队便发表出首篇物理预研文章,探索探测器设计方案,完全自主搭建模拟和分析框架,详细研究了该实验对暗光子信号的重建效率以及对标准模型背景过程的筛除能力,文章获得编辑推荐与海外权威专家的热点专题点评。
对暗光子的追寻之路注定坎坷,这样高风险、长周期、颠覆性的基础研究,没人知道最后能呈现出怎样的成果,又需等待多久,一切只能“边做边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稳定支持和足够的信任,我们必然会面对各种压力,我的研究可能会因缺少科研经费而无法维持,要是再有繁杂的各种考核指标,科研会更难以为继。”李数说。
138亿年前,宇宙在诞生之初是什么样的?宇宙洪荒中,渺小的人类何以凭借脆弱的肉身和短暂的百年寿命,一点点搭起知识的螺旋梯,将探索的目光穿越苍穹、直抵宇宙?
李数的故事只是李所一众科研“好手”中的一个缩影。追光数年,李政道研究所的科研版图一点点开拓到山高水深处、宇宙深空。李姝姝介绍,在第一个五年建设期,李所完成了位于上海张江科学城核心区位的大楼建设,也聚集了由世界级学术领军人才领衔的研究团队,吸引了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具有科技创新活力的青年才俊。
“每次走在李所,走在‘天问’穹顶下,我都会想,我们每个人都在从不同角度、不同尺度、不同维度上努力去逼近宇宙的奥秘,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这就是我们每一位李所人朴素而纯粹的科学梦想与人生愿景。”采访的最后,李数说,“我们有这样的学术勇气和学术自信,与每一位拥有着纯粹科学梦想的科技工作者们一起,把中国智慧带去人类文明的浩瀚星海中最深邃最闪耀的地方。”
截至目前,李所已汇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全职科研人员130余人,其中世界级科学家占到9席(诺奖获得者1人、国内外院士5人),还有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科学家40余人、博士后50余人,国际学者占比近40%。
这让李数感受到莫大的信任,但在李姝姝看来,信任是传导的。“李所能为我们所有的科研人员托底,与上海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密不可分,在某种意义上,上海的科创建设也给了李所更大的底气。”
而依托上海张江本部的三大研究平台和在全国布局的三个前进观测基地,李所以联合攻关的方式开展着有组织的科学研究。记者从李所获悉,其每年发表约300篇SCI论文,其中约30%的论文发表在Nature、Science、Physical Review Letter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围绕根本性科学问题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性成果。
此外,在暗之世界,除了引力效应与强、弱、电磁相互作用以外,是否还存在着传递暗物质作用力的第五种基本相互作用力(即是否存在新的媒介粒子)?这既是暗物质之外,另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也是有待于科研人员深入发掘和开展的新方向,而这个传递暗物质新相互作用力的媒介粒子就是为国际科学界所广泛关注并寻找的“暗光子”。
高度国际化也是李所的重要特点之一。多年来,李所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发起国际科技合作倡议,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如数十吨级暗物质和中微子液氙探测国际大科学计划(PandaX)。多位学者参与到国际合作组研究项目中,如李数参与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ATLAS合作组,许金祥参与的费米实验室的缪子反常磁矩国际合作组等。
制度松绑、稳定支持带给李数等人的信任感和“松弛感”,落到工作中,便是放开手脚、开足马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获批基础研究特区计划支持后,李数及其合作研究团队又进一步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原创探索计划项目立项支持,这是交大物理与天文方向首次获批该类项目,并成为2022年基金委数理科学部原创探索计划(专家推荐类)同批次全国仅有的6个获批项目之一。
作为探索未知世界的前沿、拓展人类认知疆界的重要学科,基础研究集长期性、不确定性、高度依赖“关键少数”这三大难点于一身,如何破局、为李所等重任在肩的基础研究“重镇”切实助力?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走进位于上海张江的李政道研究所(简称“李所”)大厅,人便被“包裹”进一卷长达600米的“天问”长卷中。长卷以屈原《天问》开篇,从宇宙大爆炸延伸开,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科学成果一一呈现,环绕向上,直通向最顶端的球形玻璃穹顶,仿佛引领着人们向宇宙深处探索。
爱体育网站赞助马竞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的发展定位从“四个中心”拓展为“五个中心”。参与研制“天舟”“神舟”“羲和”“祝融”等一批国之重器,推动C919国产大飞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问世……十年来,上海科创硕果累累。
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之际,澎湃新闻推出“追光十年”特别策划,聚焦上海科创迈向“全球影响力”之路的十个侧面,解析上海打造科技强国建设重要引擎的动力源泉。
2016年11月,在国家部委和上海市的共同支持下,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交通大学正式成立。遵循李政道先生的建言,李所致力于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寻找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而确立了粒子与核物理、天文与天体物理、凝聚态物理三大主攻方向。
值得关注的是,30-39岁人群占到了全职科研人员的73%,如李数、许金祥、徐东莲等一批优秀青年科研人才被允许挑大梁、担重任、当主角。李姝姝介绍,每一位年轻的科研人员进来之后,都会配备1-2名资深的科学家,在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学术方向凝练、学术共同体融入等方面加强指导力度。
眼下,李所正全力奔向下一个坐标。在所长张杰院士的带领下,2023年初《李政道研究所2035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式完成,提出李政道研究所将用三个五年的时间,在“极端宇宙条件下物质的起源与演化”这一根本性科学问题的探索方面做出重大突破,形成基础研究的上海学派,到2035年建成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研究所。
李数长期从事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与对撞机实验前沿研究,是典型的联系着极大与极小世界奥秘的基础学科,也是探秘暗物质暗能量之谜等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重要“抓手”。天体物理与宇宙学实验观测和理论研究表明,如果宇宙里面只有普通物质,将无法通过扰动形成如今的星系结构与动力学演化观测效应,只有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存在才可以实现这一点,这二者也因此被称为是21世纪的两朵“乌云”。
在李政道研究所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同向共行的时间里,其影响力正逐步辐射向全世界。从四川锦屏2400米深的PandaX暗物质和中微子探测装置,到青海冷湖海拔4300米的JUST光谱望远镜,再到海南南海3500米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建设……李政道研究所的科研足迹上天入地,勇探未至之境,不断拓宽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认知边界。
“这一特区计划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在国际同领域处于领先水平,让我在经费方面没有太大压力。”许金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谈到。
李所“没有任务,只有机会;没有指标,但有责任”的创新性考核制度,给了李数想要的信任感。李政道研究所党总支副书记李姝姝介绍,李所拉长考核年限至6年,仅在第3年结束时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进行一次诊断性评估,给他们的研究提一些建议,“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科学研究,我们也以更多元化的综合标准评价其学术水平、人才培养以及社会贡献。”李姝姝说,“科研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要营造勇于创新的环境,要容许失败。”
“宇宙创造了我们,但我们是不是真的有这样的智慧,最终能够回答宇宙当中所有的奥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最关心的。”李数说,“赋予这个问题以肯定的回答,是我们每一位基础科学工作者的梦想与责任,将激励着全世界的人永远葆有对科学的憧憬与信仰,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认知疆界的不断拓展。”